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和校荐,该选择哪个?
来源:转载 作者:晨雾 发布于 2010-11-02 已有 人阅读
北大的校长实名制在最初推出的时候,人们的议论更多地停留在“是否能够公平公正?”,“是否会存在营私舞弊”等质疑。试行了第一年之后,我相信这种质疑声会少了。在这样的公开阳光状态下,营私舞弊者也会更加畏惧。因此各个入选中学都能够把真正优秀的学生推荐上来。
此前我们还听说过自主招生“校荐”。所谓“校荐”,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向部分优秀中学分配一定数量的推荐名额。北大每年也会向部分优秀中学分配校荐名额。能够得到北大的校荐名额也同样是优秀的象征。
无论是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还是北大的自主招生校荐,都是只有在少数特别优秀的中学中,特别优秀的学生才有可能享受的。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只限于少数学校的少数考生范围。
那么在这种公开公正的情况下,如果您的孩子恰好是名单所列学校的“顶级优秀学生”,是否应当优先努力去争取这个校长实名制的推荐?换句话说,站在家长角度,如果你有幸在校长实名推荐和北大自主招生校荐两者中进行选择,你应当选择哪一项?
我们不妨把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名额与北大自主招生校荐名额进行一下比较。相同之处是两者都必须按照自主招生程序通过北大报名的初选。所谓初选,简单说就是“报名资料审核合格者”。我相信获得这些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不太可能“报名资料审核不合格”。同样根据往年的经验,获得北大校荐名额的考生也基本上都能通过北大的初选。因此在通过初选的问题上,两者基本无区别。区别在于前者通过初选之后不需要笔试直接进入面试,而后者通过初选之后必须参加笔试。毫无疑问,对向往北大的考生来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享受的优惠是最高的。因为即使是具备了教育部规定的保送生条件,要想作为保送生进入北大,也还要参加北大的与自主招生考生同时进行的保送生考试(笔试和面试)。
那么,对于“顶级”优秀学生来说,是不是就应当也毫不犹豫地在两者中选择校长实名推荐呢?
我们刚才只是分析了两者在获得条件方面的区别,我们不能完全忽略这两者在另一个层面的区别,那就是心理层面的。获得北大实名推荐的考生相当于获得了一项巨大的荣誉,并且会在全国范围进行公开的展示,媒体会进行大量的报道和炒作。这对入选考生形成了一种难以避免的无形考验。这对于一些学习成绩同样优秀,但是心理素质欠佳的考生未必是正面影响。在众目睽睽之下,担心失败的心理难免对高考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最终还是要拼高考成绩的,校长实名推荐者也不过优惠30分而异,这一点与其他方式获得的北大自主招生并无特别优势。
据媒体报道,2010年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90名被推荐考生中85人入读北大,2人选择香港高校,3人高考发挥欠佳,未能达到北大当地录取线,其中包括1名北京考生。(详见:《3名“校长推荐生”落榜北大》)。严格地说,这里所说的“未能达到北大当地录取线”应当是指的“未达当地北大提档线下30分”。我们不能肯定落榜的三人一定是心理影响的结果,但是也不能排除这种影响的存在。
2006年有一位叫紫砂品茗的优秀家长,他的博客在当年也曾经聚集了大量的人气,成为2006年北京家长的交流中心。他为2006家长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并影响了以后几届家长。晨雾当时也受到了他很大的的影响。当时有媒体曾经邀请他和女儿去“做采访”,被他毫不犹豫地婉言拒绝了。因为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参加这类万人瞩目的十分“荣耀”的事情对其女儿高考未必是好事情。
因此晨雾认为,同样是学习成绩顶级优秀的考生,建议性格开放外向,经常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心理素质十分好,特别是参加各种大考、大赛临阵十分从容应战的考生,可以积极争取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机会,这也许会成为考生的一种正面促进,同时对考生也是一种锻炼。从2010年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被各个实名制学校推荐的学生也大都是这样“久经沙场”的外向型人才。
对于性格相对比较内向的考生与其去争取校长实名推荐,不如去争取北大的校荐名额,因为你不过是需要多参加一个笔试,那对于这种内优的你来说应当不成问题。你将向所有参加自主招生地考生一样,相对平静地渡过整个高考,免于受到那些“荣誉花环”的干扰。你无论成功,还是落榜,都不会有媒体特别关注。成功了,你自己偷着乐,落榜了自己冷静面对第二志愿或者复读。
如何选择,家长要理智地想一想,中学选拔的时候也要冷静地想一想。高考是一场拼搏,是一场智慧和心理并存的拼搏。忽视了哪一项都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