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立交桥”该怎么搭?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10-03-10 已有 人阅读
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完善统一命题和分省命题方式,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
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
高考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广受社会关注。因为,对中小学而言,高考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的“指挥棒”;对考生和家长来说,高考关系到学生能获得怎样一份学历“招牌”,踏入哪个专业领域,将来有怎样的就业前景。
近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有专门章节阐述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上海一直在探索
自高考恢复以来,上海就一直致力于高考制度的改革与探索,1985年率先取得了单独命题权,之后不断根据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对考试科目、内容、形式和招生体制等进行改革探索。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826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4.2%,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海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60%,高考录取率约为85%,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由此,大学招考态势呈现出新变化:高考竞争的重心上移到对优质高教资源的竞争,而地方高职院校的选拔功能逐渐弱化。对此,上海的改革举措是“解放两端、稳住中端”,即一般本科院校招生维持现状,允许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探索招生新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2006年起复旦、上海交大进行的“预录取”式自主招生探索。目前,两校通过“自主笔试+面试”的方式,每年在上海各自预录取500名考生,这些考生仍需参加高考才能被正式录取,但高考成绩不是唯一标准。几年实践下来,社会反响良好。
第二种模式是从2005年开始进行的上海高校专科层次自主招生,参与的高校自主命题、自主录取,考生不需要再参加高考。目前参与的高校已达到24所,每年自主招生1万余人。这些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特色来选择学生,而学生则可以避免因参加统一高考而带来的“挫败感”,提前进入适合自己的高校。
此外,上海还设置了春季高考、本科“插班生”考试、“专升本”考试等,架起“立交桥”,给学生提供更多升学途径和选择机会。
百姓期盼多选择
家长刘女士说:“我儿子现在读小学四年级,《规划纲要》中高考制度改革的内容,肯定会在我孩子身上产生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他今后初中、高中的学习状态。我很赞成‘分类入学考试’的方式。”名牌大学自己组织联考、普通本科由全国统考、高职院校降低入学门槛,这就可以使得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成绩拔尖的,专攻名校联考;成绩一般的,瞄准全国统考;成绩较弱的,也不必苦苦地“啃”难题,不必在考场上当“陪考”,可以选个喜欢的专业进入专科学习。这样,高中学校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因材施教,孩子的课业负担有望减轻。“当然,几乎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本科、考名校,但还是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孩子作理性选择。”
沪上一些中学校长对“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充满期待。他们认为,如果高考报名和成绩发送真正做到了社会化,那么有关部门要获取一所学校的升学率就不那么容易了。现在上级部门对中学的评价,主要还是看升学率排名;而高考“社会化”将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促使政府部门以发展的目光评价高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