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其实不是改革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9-11-27    已有  人阅读

推荐集体说了算,学生分数说了算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其实不是改革

校长实名推荐仍然是尖子生的天下/南方周末资料图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其实不是改革

部分中学推荐结果 图/李伯根

北大刚刚推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能否撬动中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种种迹象表明,在十三个省市39所中学试行“校长实名推荐制”,过程可堪透明,而结果却是平淡甚至乏味。

这一刚刚被公众寄予“改革”厚望的举措,试行之初就已经变形走样。

放弃权力的校长们

11月16日,入围学校名单即已在北大招生网挂出公示。入围学校皆为当地历年的北大生源基地,而之前已有400多所各地知名中学申报入围试点。在今年8月,有近80所中学参加的北大自主招生研讨会上,北大校方首倡“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与会人士透露,此次试点的39所中学皆在当时参会名单中。“这等于在知名中学里进行二次筛选”,一落选中学校长坦言。

南方周末记者征询的多位中学校长皆坦言,此制度不过是经过一系列繁杂而审慎的程序之后,“校长签字而已”——“我们是制度的执行者,而不是主导者”。

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认为,实名推荐制就是要校长承担主要责任,所以对待推荐更谨慎,更加注重自己个人的诚信和学校的声誉。

作为该制度最大亮点——校长以个人信誉和诚信度作为保证,在现实操作中,个人担责的制度设计也被以集体担责代替——“因为这是一个集体决策的结果”。

以东北师大附中为例,推荐与否的决定权掌握在22名专家组成员手中。而专家组由学校领导、学校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和高三年级核心组成员共同组成。

全国首个获得推荐的学生匡超来自南京师大附中。而匡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出足够自信,“我觉得我的出生不是偶然的,我的出生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据校方介绍,该生“无可挑剔”。据该校副校长周俊介绍,南师附中已有运作多年的学生推荐条例。每年全校有一半学生受惠于此——“这个条例就是我们向外推荐的宪法”。

但在推荐过程中,校长的权力到底有多大?“校长仅限于提名权,而提名也受限于学生评价制度。”周俊表示,除去集体表决时的一票,校长表达个人好恶的可能基本为零。“因为他代表学校,学校的办学成绩才让他获得推荐资格。”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校长应该有单独决定推荐哪个学生的权力。“如果真正是教育家办校,公众应该对他是放心的,教育家有自己的理念,他推荐人往往也是力排众议。”

但随着中学校长们纷纷主动放弃权力,北大招办负责人此后在回应外界时的表态也与最初宣布的政策有了变化:校长推荐也并非校长一个人说了算,推荐名额还是应该学校各方公开透明地商讨产生。

 

[导读]陆续被公布的推荐学生无一例外均是各所中学的王牌尖子生,“人们想象中的偏才怪才一个也没有出现”;而校长们则小心谨慎的放弃了原本授予个人的推荐大权,以不同形式转交给了“集体决策”。

还是分数最服众

北大公布实施方案之时,现实尴尬即已产生。对被推荐者的要求,未有细致说明。仅以“综合素质优秀或者有明显特长者”概括。两者属并列选择关系关系,但“弃后者就前者”成为常态。

目前进入各学校小范围公示的被推荐者无一例外是所谓的“综合素质优秀”者,而更鲜明的特征是成绩优异——“来年都有成为状元的可能”。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最早源于浙江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去函北大,通过此信推荐,全国化学竞赛冬令营一等奖获得者李昕欣被北京大学以自主招生降20分破格录取。

中国式改革的困境恰在于此。“一个人干的时候是甚少有异议的,表扬者居多,而大家一拥而上,相互有了比较对照,却更束缚了手脚,”江苏一中学校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因为公众不给一群人试错的机会,一个人反而能够被原谅。”

民意希望校长们拥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度,向北大推荐偏才怪才。而现实是,谁都不敢越雷池半步。同在重庆的巴蜀中学和南开中学在事前就已达成默契:为了公平起见,不能根据校长的个人意愿随意推荐学生,仍然按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来决定人选。“其他的素质和能力没作过多的要求”。

最终,6名获得推荐者均为各自学校文理科成绩年级前三名者。

巴蜀中学校长傅唯泉表示,个人的特别推荐权留给那些偏才怪才,但是本届高三学生中没有这样的人才。“上届高三有位学生在清华自主招生得到专家组罕有的A++评价,可惜因为高考发挥失常,错过清华。”该校一教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北大并没有给我们具体的指导意见,怎么选学生由我们学校自己把握,而偏才怪才又很难把握。”江苏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认为,“如果真的有特长的话是可以报北大的冬令营的。”

对于北大附中来说此点尤为重要,“学校领导刚换届,通过成绩来确定是无可非议的。”校长办公室王主任说。

对于是否应该举荐偏才怪才,校长们的认识多有不同。“我们还是希望推荐的学生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有学科专长,而不是特意去寻找偏才怪才,这是一个错误的导向。”南师大附中王占宝表示。

亦有坚持“全校无偏才论”者。“我们是湖北数一数二的高中,能考进来的学生都是均衡发展的,”湖北武汉三中校办一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没有一个偏才。”

仍然不脱“唯分是举”的窠臼,从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一份“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报名表”上可见。学生成绩情况登记栏中包括期末考年级排名、年级总人数、学校综合排名等。而这些成绩还要分为总共5个学期进行详细登记。此外还需填写科研创新成绩、社会工作及荣誉、社会公益事业及表现。

仍然以分数为纲更像是校长们在公众注视下的唯一选择,在没有明确标准而公众要求公平的呼声下,分数成了最能服众的依据——“推荐年级第一名,至少没人不服气”。

但这仍然不能免除校长们的担心,为了公正起见,重庆巴蜀中学甚至聘请市公证处对此次推荐全过程进行公证。“校长们居然需要一纸公证,以证清白”,重庆市公证处一工作人员困惑不解。

而河南实验中学将学校纪委引入推荐过程中,并且“面试全过程都有录像,以保证选拔过程的公开、透明”。

还有中学甚至为了化解家长们可能的误会,召开全年级家长会议。而会议主题,“不外乎宣讲政策——保证公平公正公开”。最多拥有不超过5个的推荐名额,“却在兴师动众”,一参会的家长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

全民监督的意味俨然正浓。南开中学校长宋璞更是坦言,整个推荐过程中,没有一个家长递条子,没有一个领导递条子。“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其实很多形式可以就此省略,”南开中学一张姓教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回到老路,至少保证这个制度不是一个烫手山芋。”

什么中学能入选?

明晰学校资质评定标准,也成为多数落选中学的呼吁。11月18日,一封来自扬州中学历史教师王雄的信刊发于中国青年报之上——这更是北大公示入围学校名单以来,首个来自落选学校的质疑。“尽管这不代表学校的意见,但是也体现了我们的一种情绪。”扬州中学校办一工作人员表示。

扬州中学传统上一直被称为江苏中学校的“四大名旦”之一,而此次成为“名旦”中的唯一落选者。剩余三所中学与江苏其他7所中学均分了10个推荐名额。

王雄更是在质疑信中提及,实施方案中没有“中学资质”的标准,只有“根据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短短十几个字,如何使未被入围的学校和学生信服?能否公开具体标准?

落选学校的尴尬,也在落选省份身上延续。

四川、山东两省没有列入此次试点地区中。对此,当地中学校长们也徒呼奈何,这次没有上榜,应该和地区办学水平没有联系,“探索不一定人人都要上”。“沿海城市校长可能和北京大学做交流的机会多,而北京大学对四川的校长可能还缺乏了解,大家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成都实外西区校长肖明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而每年四川向北大输送的优质生源达百人以上。当被问及四川何时适用该政策,北大招办答复:未来暂没有时间表。“第一年是试点,所以不求面广,重在探索。至于学校数量,在总数上必然有个控制。北大也将视明年的招生情况对校长推荐制进行完善或调整。”北大招生办负责人如是表示。

环顾网络,“多数言论的诉求基于两点:渴望偏才被教育体制所承认,渴望教育公平能够保证”,一舆情观察人士如是表示,然而一个试点有限,受益人群不过百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显然“过分苛求”。

北大招生办负责人的一段回应,可以看作北大的初衷:“北大的校长推荐制并不是助学项目。北大是从招生的角度考虑学校名额,如何选择学校都是为了招到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的学生。”

而日前已有消息称,北大推行校长实名推荐的重要目的,其实在于跟清华的“五校联考”自主招生政策对抗以争夺优质生源。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