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附中证明“校长推荐”很难腐败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9-11-21    已有  人阅读

南师附中迅速“出炉”了“校长推荐上北大”的第一人——该校高三(1)班的匡超(11月19日《扬子晚报》)。

  不得不佩服南师附中的神速!我想,南师附中校长所以如此神速地推荐,可能基于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是匡超太优秀了,众望所归没有什么好争议的。其二,为了回应质疑。这个制度在公平和防腐上引起的质疑几乎让人吃不消,尤其是有推荐权的校长,成了公众怀疑的焦点,南师附中校长可能是想借这个实际行动向心中打满问号的舆论传达自己的推荐标准:我这样推荐学生,推荐这样的学生,你们还会不放心吗?

  南师附中校长敢于这么快确定人选,就是因为在被推荐者必须授受舆论如此苛刻审视的情况下,校长推荐确实很难腐败。

  公开和透明,一切都必须拿到台面上来接受公开评点和众议,接受无数双眼睛最苛求的审视,这是校长推荐制的核心所在——如果不是看到现实中的校长推荐,而仅仅是在逻辑上盯着“校长推荐制”那些抽象上的漏洞,是看不到这种效果的。这就是南师附中这次神速的推荐让我们看到的东西。

  许多人曾质疑北大的这个制度:你的推荐标准到底是什么呢?标准掌握在校长手中,一切由校长评判,很容易滥用。

  标准,标准,我痛恨这个词。在既有的高考指挥棒下,一旦设立个什么标准,很快就会异化成一种应试指标,师生都会围绕这个标准而努力,结果又回到了应试的老路上。高考改革,破除应试之弊,就是为了革“标准依赖”的命。评价的权力不是由那个“工具化的标准”所主宰,而是由教育家、教育者、懂教育的人。

  在提拔推荐人才的问题上,我们很热中于“硬杠杠”,喜欢说“不能用客观的指标和公认的数量进行衡量,那如何避免腐败呢”?这纯粹是静态和僵化地看待标准,其实,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量化的、硬杠杠式的标准,但在一种公开透明的体制下能经得起公开的评点和众议,那就是一种最权威、最好、最符合教育规律的标准。就像南师附中这样,看上去是校长在按自己的标准推荐学生,其实不然,因为推荐之名单得拿到阳光下接受最苛刻的审视,这种压力下,校长必须尽可能按公认的标准去推荐,让他的推荐无可挑剔,让推荐无可争议。

  是的,是校长在推荐,但公众的眼睛却左右着校长的手,迫使其必须经得起公众评价,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真正的标准。    (北京 曹林)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