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回应落选中学四大质疑 称今年仅是试点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9-11-18 已有 人阅读
11月16日,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获推荐资格中学名单开始在北大招生网上公示,名单显示北京只有4所中学获得推荐资格。这样一份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单在京城教育界随即激起轩然大波,众多落选的知名中学校长反应激烈,认为北大遴选资质的方式有失公平,甚至认为会对学校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针对多方质疑,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一个“增量”的尝试,不会损害未入选学校的利益,从13个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看,北京获得的推荐名额总数已位居前列。
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入围中学名单公布后,北京的部分落选中学对北大选择学校的标准等问题提出质疑。11月16日下午,北大招办负责人对部分质疑作出回应。
北京的好中学有很多,为什么最终入选的是这4所中学?选拔标准是什么?
北大回应:由于今年是首次试点,试点的省份和中学的数量非常有限,因此很多优秀的中学没有获得参与的机会。评审专家认真审阅了中学和中学校长的申请材料,综合考察了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最终确定入围学校名单。选拔的过程中,没有办法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学校,但就北京的情况来说,获得推荐资格的4所中学是大家公认的好中学。
北大表示在选择学校时将考虑校长声誉等因素,未入选的学校是不是意味着遭到北大的否定?
北大回应:“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一个“增量”的尝试,它只是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一部分,不会让未入选的学校利益受损。那些未入选的优秀中学仍然可以继续通过自主招生制度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由于试点学校数量非常有限,没入选也不代表中学办得不好。
北京为何不能像江苏那样,减少每所学校的推荐名额,从而让更多的学校有推荐资质?
北大回应:因为江苏省的优秀中学非常分散,所以江苏有10所中学获得推荐资质,每所中学只能推荐一名学生。北京的教育相对集中。另外,从13个试点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看,北京获得的推荐名额总数也位居前列。
北京入围的4所中学每年考入北大的学生已经很多了,为何不将推荐机会留给其他学校?
北大回应:“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精髓不在于让某个学校多几个学生考上北大或者某个学生降多少分录取。北大希望通过这项政策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使中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从而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
内存
北京41所中学申请“校长推荐”
根据北大公布的方案,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9所中学最多可向北大推荐91名学生。记者了解到,北京共有41所中学向北大提交了书面申请,最后人大附中、四中、北师大二附中和北大附中4所学校入围。
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今年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示范中学和普通中学均可向北大提交申请。记者了解到,根据2009年高考录取统计,人大附中、四中、北师大二附中和北大附中考入北大的学生数量,位列北京所有高中的前4名。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入选中学也均为当地的示范高中,每年考入北大的学生数量在当地名列前茅。江苏是入选学校数量最多的省份,共有10所学校,且分散在南京、苏州、常州、泰州等省内各市。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有2-4所中学入选,而吉林、新疆两地都仅有一所中学获推荐资格。
从推荐名额分配情况看,39所学校最多可向北大推荐91名学生。其中,北京的4所入围中学最多可推荐16人,在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里名额数量居首。江苏虽然有10所高中入围,但每校均只可推荐一人。
探访
四所入选中学校长都很低调
均表示会谨慎操作宁缺毋滥但细则出台前不便透露
相对于落选知名中学的各种不同反应,入选的4所中学校长却一致地“低调”。当问起手中的推荐指标如何具体发放时,校长们都出言谨慎,表示推荐学生细则尚在研讨中。
拥有5个推荐名额的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表示,学校会先与北大方面沟通,非常慎重地对待这件事,制定严格的操作程序。在挑选学生的标准上,刘长铭表示会重点考虑“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校长推荐上大学毕竟是对新事物的探索,让校长帮着发现好苗子,能广泛尊重一线校长的意见,这对于自主招生是很好的措施。”同样拥有5个推荐名额的人大附中的校长刘彭芝说,“没有发现好苗子,即便是资格浪费也不会推荐。”
北师大二附中校长曹保义说了自己的推荐标准:“各方面很好的学生才推荐,包括学习总体成绩、学科优秀、班级组织能力强的学生。”
“学校对此非常重视,正在仔细商量相关程序和操作细节,确保最优秀的学生公平地选拔出来。”北大附中书记生玉海说,“我们会反复征求意见,由相关委员会制定决策程序和细则。”具体到什么样的学生将获得校长的青睐,校长们的答复都很含糊,均表示操作细则正在协商,确定之前不便公开。
反应
落选名校校长担心负面影响于树增: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或成偏才选拔之路
11月16日,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获推荐资格中学名单开始在北大招生网上公示。对于这份象征着“声誉”以及其他因素的名单,包括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清华附中、北京二中、北京八中、北京十一学校等北京多所落选名校反应激烈。一位知名中学的校长表示,北大这种选择资质的方式有失公平,会对学校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落选名校校长感觉意外
11月16日,记者电话采访部分落选名校的校长时,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很意外”:第一意外自己的学校落选,第二意外入选学校只有4个。在这些校长看来,即便北大不知道校长的名字,也应该知道这些学校出类拔萃的生源质量以及多年积淀下来的良好社会声誉,比如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八中、清华附中、北京一零一中学等。
一所知名中学校长说,“如果你非得要我猜测,可能是按照近年来每年考入北大学生的绝对数为参考依据吧。”该校长的猜测并非全无道理,记者查阅了近几年来北京知名中学考入北京大学的数据看到,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确实排在北京市的前4名。
校长担心落选会产生负面影响
北大推出这种遴选学校资质的方式引起了落选中学校长的强烈质疑。“如果北大以这种方式确定,对于像我们这样知名中学的很多有发展潜质的学生来说,显然不太合适。”一位知名中学校长说,“北大在推荐资质名单确定上的慎重把关是对的,但只限定4所中学,把一批知名中学的好孩子拒在门外,是对学校和学生的一种伤害。”这位校长表示,落选北大公布的名单已经对学校带来了负面影响。
“北大在推出这种制度的时候,就表明了会根据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对递交申请的中学进行评审,这个落选实质上就是对中学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学校及校长声誉的否定。”一些落选知名中学校长对于北大的如此“吝啬”显得很无奈。
希望与北大招办加强沟通
针对北大公布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学校名单,落选的知名中学校长迅即对此提出质疑。部分落选知名中学校长表示,要加强与北大招办的沟通,继续争取这个资质。
一位校长表示,目前各中学都在升高中时采取了生源保护措施,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往往会留在本校就读高中。北大只给4所学校推荐资格,将会丧失一大批优秀生源。
“北大的招办主任是新上任的,不见得对每个学校都了解,我一定得去问问清楚。”一位校长说,“北大应该给予更多知名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学生资质,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比如所有的示范高中或者至少是公认的顶级的10到20所示范高中。我们一定要加强与北大招办的沟通,争取这个资质。”详细
于树增: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或成偏才选拔之路
中广网北京11月17日消息(记者翁平亚)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4时41分报道,昨天,北京大学公示了获得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的全国39所中学及其校长名单。在这份名单中,只包括了13个省份的中学,其他省份无一入选。
山东是教育大省,这次怎么会没有一所中学入选,作为每年的高考人数都在70万以上的这么一个教育大省,北大这次没有选择山东的学校,让人感到很意外。今天上午,记者就此采访了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是山东省数一数二的重点中学,据校长于树增说,在于北大这次选择试点的13个省、市、自治区中,山东省并不在此列,并不是山东的教学质量不行。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山东省作为试点,他也是不清楚相关的情况。
[点评]北大回应各方质疑 公开解释缘由值得推崇
中广网北京11月17日消息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获推荐资格中学名单开始在北大招生网上公示,这样一份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单随即激起轩然大波。对此,中国之声特约评论员曹景行和赵九骁做了如下点评:
曹景行:今天(17日),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媒体都在纷纷评论北大招生的校长推荐制度。获推荐资格中学名单出来后,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很多家长和学校都在关注。对北大公布的名单提出质疑——为什么只有那39所学校,其余很多优秀的中学都不在其范围之内。这种质疑无疑会给北大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
但是我希望,北大不要退缩,不要因为别人的质疑就选择退缩。北大可以改进,但是一定不能退缩。其他名牌大学也不要因为北大受到批评和压力,也变得手足无措。实际上,社会的质疑是好的,关键在于高校如何将推荐措施做好而已。
赵九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只要留心的人都会发现,北大公布的39所获得推荐资格的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可以说,这些学校是教育资源占有率最高的学校,不少家长就会质疑,其余的非重点中学和农村的中学为什么就没有资格获得校长推荐上北大的机会呢?这是否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教育不公平和教育资源的不公?值得大家去探讨和争论。
曹景行:要靠校长推荐制去承担全面改革高考体制和消除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还不现实,但是至少校长推荐制是公开的,大家可以去批评和探讨,这就是公开化的好处。北大为何只选择13省市、并且不同的省市学校数量以及推荐人数也不同,北大需要给出相应的理由和解释。由此看来,北大得加大校长推荐值制,扩大范围来满足社会各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