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才只是少数 偏才怪才应被破格录取吗?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12-17 已有 人阅读
清华大学明年自主招生将为有特殊才能的考生辟“绿色通道”,社会各方争议不断——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孟芊近日表示,对某些专业领域表现出特殊潜能的考生,经专门考核认定并报学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同意后,优惠幅度不受30分限制。该校发布的2009年自主招生政策中,明确规定最大的加分分值为30分,这意味着,清华明年招生将破格录取那些“偏才”、“怪才”,为他们开辟“绿色通道”。
记者采访清华大学在沪招生负责人,对此也予以了证实。今年清华在上海举办的冬令营中,将为“偏才”学生设专门的面试程序,并将请相关专业教授,考核特殊学生。
有些学校青睐“偏才”
去年,清华降低60分录取网络作家蒋方舟,结合这所名校明年自主招生的种种举措,表明清华对“偏才”“怪才”的偏爱。武汉大学则更为积极,明年首次给少数重点中学指令性指标,用于为部分有特殊能力、而笔试未通过的学生提供“绿色通道”,对极少数特殊人才可在线下数十分里破格录取。
也有对“偏才”“怪才”说“不”的,复旦自主招生时推出的“复旦水平测试”就体现了这一点。复旦大学招办主任郑方贤认为,虽然各所名校均有特长生招生名额,极少数的天才学生也可以享受特殊政策,但是,“偏才”“怪才”绝不是自主招生的主流,自主招生主要是面向综合素质俱佳的考生。
特殊人才只是少数
支持高校录取“偏才”最有力的依据莫过于当年钱钟书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往事,那时钱钟书是以数学成绩不及格的身份进入清华的,如果清华不对其破格,他可能一辈子都进不了大学的门。
对于极个别的特殊学生,复旦也有“特殊政策”,比如计算机天才满舟,就以保送生方式被复旦录取。但郑方贤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特殊人才,只能是极少数的。如果现在每一所高校都为所谓的“偏才”“怪才”设立“绿色通道”,那么,最终招收进来的“偏才”“怪才”还能够算是特殊人才吗?
还是要看综合素质
记者了解到,国外一些名校,比如哈佛、耶鲁,录取学生最看重的还是综合素质。学生中学时的成绩、参加各项活动的表现、特长、教师的推荐信等都是大学录取可参考的因素。世界一流名校同样不会把精力放在吸收“怪才”身上,“偏才”不是他们的选择方向。我们的高考改革,似乎没有必要为“偏才”“怪才”做出专门调整。
自主招生无奈遭遇“考前辅导班”
考生希望能走捷径 专家担心再陷应试怪圈
距离各高校2009年自主招生考试开考不足一个月,沪上高三生紧张程度却不亚于高考:反复准备名校历年面试真题集,赶场参加各类考前强化辅导班。一位高三生无奈地说:“很累,但别人都在抓机会,我也不敢放松。”
教育专家对此担忧不已,各高校推出自主招生本意是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减轻学生压力,但如此繁忙的考前培训无疑又让自主招生考试陷入应试怪圈。
真题集辅导班轮番上阵
打着“沪上名高中老师辅导”的旗号,沪上某机构推出的自主招生考试指导班收费不低,数理化语英等5门科目56个课时共收费3360元。据机构相关人员介绍,每门课都会包括历年自主招生真题解析、应试策略、模块强化训练、知识补充拓展等几方面的内容。两个“面授班”共160个报名名额,一经推出就遭到“哄抢”。于是,该机构瞅准商机顺势又推出了不限名额的“网络班”。“我们班级近三分之一的同学都有在读各类自主招生辅导班。”长宁区某市实验性示范性中学高三生小洪告诉记者。
同时,一些学校也悄悄地为自主招生推出了个性化辅导班。本学期伊始,某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就把有资格参加自主招生的高三学生分成小班,补习人文知识和训练口才。有些学校虽然没有特意开辅导班,但也在一些课程内添加了“自主招生”内容,比如在历史选修课中请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老师轮流上课,结合前几年复旦、交大的自主招生试题,分析点评。据悉,一套集结了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名校历年的自主招生笔试面试真题集也在民间流传,试题全由往年参加过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回忆并记录整理。
为争“优惠券”减负变增负
不少高三学生明知很累,还是报名参加多所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使得自主招生甚至比高考还要竞争激烈。高三学生小董最近的生活,就是围绕一个“争”字——争推荐表、争面试直通车名额、争加分优惠奖项。她告诉记者,许多同学都瞄准了自主招生这张“优惠券”。“如果能拿到优惠加分,进名校的保险系数就大大增加了。多一所学校就多一个机会。”
但上师大附中教导主任邓本标提醒说,自主招生主要还是针对学习拔尖或有特长的学生,学生应该根据招生学校的情况、自身特点准确定位。“不要随意打破自己的复习节奏,更不要在没有余力的情况下盲目投报多所学校。如果花了时间,又不见效果,容易影响整个备考复习心态。”
考题年年换莫跟风培训
据有关高校招生负责人介绍,其实强化培训并不能起到多大效果,更何况每年的命题考官都会换,题目也是年年变。上海交大熊丙奇教授认为,学生不该盲目跟风参加辅导班。“一时半会儿的训练怎能奏效呢?面试时的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还是平时的积累,应当确保平时成绩好,同时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能偏废。成绩不好当然不行,想靠押题赌博来浑水摸鱼进入名校更是不可能的。”
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指出,高校推出自主招生改革政策,正是为了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但如果学生在准备高考的同时,还要花大量精力参加培训班,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自主招生相应复习题,那会弄得太过
上海众多优秀高三毕业生最近苦不堪言,因为不愿错过许多高校的自主招生考。既得准备四处“赶考”,还得面对形形色色的培训班、辅导班。沪上某知名教育专家献策,各校不如合并起来,以自主招生高校联考的方式来替代其各自为战,考生就不必疲惫“赶场”了。
笔者以为不然,这样表面上看是为学生“减负”,实则反其道而行之。且看学生所谓之苦,实在是家长考生自讨苦吃。高校讲得明白,自主招生考试,考得是平日之积累,考得是综合之素质,岂能一日之功?若是人才,不必费心复习,拿支笔进考场转一圈,便可定下乾坤;若不是这块料,突击培训、精心辅导也派不上用场。自主招生如今给学生多了选择,偏偏有些考生要踩四只船、五只船,且患得患失。如此,身体累心更累,不苦才怪。
显而易见,那些此刻身陷“苦海”的学生,都将自主招生当作高考的捷径。有了这般想法,自主招生已然变了“味道”,而此位专家的“联考”之策,如同一份酱料,让“味”串得更厉害了。明明应该是一个跳出课本的能力测试,你让它变成一个合规合矩的正式考试,既有了复习材料,也有了标准答案,我们改革应试教育岂不是转了180度的大圈又回来了?有了这种标准化的考试,学生原本无需复习辅导恐怕都不行,不是反而增加学生负担吗?何况,不同大学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不同的要求,你让他们的自主测试混合成一锅粥,没了特色,与传统的高考又有何不同?
当然,笔者也要提醒那些自主招生的高校,你们组织的考试当真能考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不是,如果你们的考试也是变了“味”的自主招生,倒不如采用专家之招,变了“味”的自主招生也只能用变了“味”的考试来对付。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