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般知识

      发布于 2013-09-30    已有  人阅读

  为了科学地、规范地、有效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训练,这里简要地介绍一点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作为同学们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即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们在心理活动中的一般过程。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其中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认识过程。

  人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极为复杂的,人的任何活动都有心理活动参加。只要认真体察一下自己的心理活动情况,就不难理解心理活动过程。我们在接触和处理事物时,首先运用感觉器官:鼻子、耳朵、眼睛、皮肤(主要是手),使自己产生感觉和知觉。我们在活动中不仅要感知事物,并且要记住它,或者在处理事物时需要运用过去的经验,这就需要记忆。我们不仅要认识事物的现象,还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就要利用感知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这就是思维。如果要使感知清晰或进行有效的思考那就必须集中注意力。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这是一种心理现象,因为这种心理现象主要达到知道事物的目的,所以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现象简称为“知”。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处理问题时,总会对某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比如对祖国的热爱、崇敬、对敌人的仇恨、厌恶等心理现象就叫做情感。心理学上简称为“情”。人们不仅认识客观事物,或仅限于对客观事物有某种情感,而更重要的还要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事物。要认识、改造客观事物,就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一定的计划。在执行计划、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那种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等心理现象,叫做意志,心理学上简称为“意”。

  上述认识、情感、意志都是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所以叫做心理过程。探讨心理过程的产生和活动的规律以及各过程之间的联系,是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之一。

  (二)个性心理特征

  我们在生活中还会发现,由于个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都会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比如在性情方面,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内向寡言,有的谦虚谨慎,有的盛气凌人。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不但性情不同,而且爱好、专长、才能也不尽相同,因而各人的各种成就也大不相同。因此,心理学上把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特点叫做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个体的气质、能力、性格以及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研究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发展规律,探索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着的。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发展,已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只有在心理过程中才能得到表现和升华。而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对心理过程又经常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因此,心理学所研究的这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既有区别而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二、人的心理实质

  学习心理学,弄清人的心理实质很重要。具体来讲,人的心理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述。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地球上的物质,经过亿万年的运动变化开出一朵无比神奇和美丽的鲜花——就是我们人类的大脑。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一切精神现象是在有物质基础的前提下产生的。心理这个精神现象的物质基础就是人脑。没有大脑,也就没有人的心理。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精密的物质。它是任何物质包括各种动物的脑所不能比拟的。一般说来,成年人的脑重约1500克,约占全身体重的五十分之一。脑本身的结构也是很复杂的,一个发育成熟的人,脑细胞约有140亿个。人的脑又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其表面由灰质组成,叫皮质。它是由各种复杂的结构和神经细胞组成的高级神经中枢。能对来自体内外多种多样的信息,结合原来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进行探测、筛选、识别、校正、改造、重组、储存和输出,并对环境的急速变化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大脑皮质以下还有间脑、中脑、小脑、脑桥、延脑、脊髓等部位,这是低级神经中枢,又叫皮质下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同低级神经中枢是紧密联系着的。而低级神经中枢是受着高级神经中枢支配的。大脑两半球皮质部位调节着人的全部行为。人在生活实践中正是借着大脑皮质的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改造客观世界。

  (二)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我们说,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没有脑就没有心理。但是还应该认识到,只有脑而没有客观事物对它的作用,也不会产生心理。如果仅从这个意义上说,脑就像一面镜子,没有任何客观事物,它是什么也反映不出来的。一个闭目塞听,完全脱离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人,是不能充分认识世界的,也不会具有丰富的心理内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物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象”。(《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07页)。心理是对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或者映象。这是我们理解客观现实和心理关系的唯一正确的结论。

  三、心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力性

  心理反映的内容是外部客观世界,没有客观世界的存在便不会有反映。但也要看到,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总是通过每个个体来实现的,而且每个个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非像照镜子一样机械地反映,人的反映是要受个人条件折射的,要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他的个性特征制约,并通过他的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反映总要带有个体色彩,这又是主观的。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知识、经验和不同气质、性格的人的反映是不同的。在阶级社会中,对某些事物的反映还要受到阶级地位的影响。不仅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的反映不同,就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不同的主体状况下,反映也是不相同的。这就说明,心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同时又有主观条件的制约和改造过程。所以说,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四)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的桥梁,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完善升华

  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但要产生人的心理现象还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心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实践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实践是实现外界客观现实和主观心理活动的桥梁,实践又是检验主观心理活动是否正确的客观标准。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心理活动,反过来又会提高实践活动的水平和效率。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心理学,并用实践的观点改造心理学,这是我国心理学界一贯坚持的主张,是我们学习和应用心理学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

  (五)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是人的心理根本特征

  把社会性作为人的心理的根本特征之一,是因为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最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而物质生产活动又是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结合,也就是通过社会来生产,就决定了人们并不是彼此不相关联的个体,而是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的。所以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调节或支配各个社会成员去从事这种实践活动的心理活动,都显示出明显的社会性。

  人类反映和认识世界的特殊工具——语言,也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有了语言,人们就可以交流思想,相互学习,并把前人推导的概念、积累的经验、创造的知识记录下来,世世代代传递下去。这样,人就不是单凭个人反映和认识世界,而是借助社会经验反映和认识世界。而且社会越是发展,人的心理内容的社会性就越来越显著。所以说,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是人的心理实质的根本特征和集中表现。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