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中:要构建四通八达的考试招生制度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于 2013-05-16    已有  人阅读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回到原点,和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结合起来。要实现中国的“教育梦”,就应该设计这样一个体系,让孩子看到,要成功、成才有多少条路,从这条路到那条路有多少种走法。走进这条路,有什么门槛,迈过这个门槛,需要做什么准备。

  通过学分认证的方式把社会学习的经历转换成学分,是未来考试招生制度设计最亮的地方,也有助于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这需要一种有诚信的认证制度学分制度来完成。

  在一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世界里,高考制度会是怎样的?为了让每个学生幸福成长、人人成才,当前的考试招生制度应该怎样改革?

  当前,中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需要建设与之相配的考试招生制度。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本中。

  高考之痛分数被多种社会欲望绑架

  记者:您认为高考制度改革应注意哪些问题?

  王本中:高考制度改革是综合性改革,一定要和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等要求结合起来。

  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越往上选择,就越单一。进入大学这个门槛,只有通过统一高考,用分数来决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回到原点,和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以有利于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记者:现实中,家长和学生往往唯“分数”是瞻,这对人的成长有什么危害?

  王本中:以分数来衡量人才是很荒诞的,但唯分数论大行其道,已经极致到摧残人才的程度。

  之所以出现唯分数论,是因为教育公平被分数绑架了。对人的潜能有不同的测量方法,人们不相信其他测量形式,但统一考试严格、公信力高,大家相信,把分数与平等绝对地挂起钩来并制度化,这是很可怕的。在分数的衡量下,有些孩子莫名其妙地被淘汰了,被认定为败在起跑线上了。其实,教育是个大长跑,是一生的长跑,哪有什么起跑线?

  更可怕的是,社会文化心理认定,只有分数才是最公平的。实际上,总分是最不公平的。比如,我们把人的健康分成身高、体重、肺活量、心跳、血压等项,每项按一定的标准打分,以总分来衡量是否健康。一个人如果患有高血压,其他均好,总分很高,并不能说明他身体好。反过来,也可能总分不高,但身体不错。

  记者:唯分数论对招生有什么影响?

  王本中:唯分数论会造成招生中的怪现象。奥数成绩与高考挂钩,结果出现了某学生因奥数加分进入某名牌大学中文系、中文成绩平平的现象。

  当奥数成为进入名校的门槛,出现“全民奥数”现象,那将是民族的灾难,对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记者:当前,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减负”呼声不断,您对此怎么看?

  王本中:现在,社会有“减负恐惧”。这里面存在两个误区,第一,推行减负,基本思路是靠行政禁令。实践证明,行政禁令是不会长期有效的。既然我们的教育体系还没有走入现代化,考试招生制度还没有进行同步改革,那么减负就永远是一个用行政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二,减负是减不合理的负担。什么是合理的负担和不合理的负担?这恰恰是需要研究的基本教育问题。国家课程对相应的课程作业有基本要求,如果与学生的客观情况相符,就是合理的负担,如果对于学生来说过高了或过低了,由此而减轻或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都是不合理的。这是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问题,应该审查。另外,负担具有主观性,有的学生因为兴趣和需要,可能会喜欢多学一点,如果给他减轻负担,他反倒有意见。

  记者:您对高校自主招生有什么看法?

  王本中:大学办学自主权里很重要的一条是招生自主权,但是,现在高校自主招生也被分数公平绑架了,自主招生转变成了自主考试,且给学生的压力不亚于高考。

  自主招生是要利用国家统一考试成绩进行招生,不用再单独进行考试。考试、招生应该分离,现在,考招是完全合一的,考试代替了招生。

  此外,自主招生设有面试环节,由于面试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且没有健全的诚信保证制度,因此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记者:高考制度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也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应该对高考改革负什么责任?

  王本中:高考改革仅仅靠教育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大部分问题在教育内部能够解决,比如学分银行、学分积累、学分认证等。教育是培养人的,成才以后,能否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这是人事制度要解决的。

  但是,社会环境和人事制度不利于高考改革。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把工作分出等级。学生为什么要考高分?想上名校。为什么要上名校?为了找到收入最高、最有尊严的好工作。其实每个工作都有自己的尊严,都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岗位。人各有才,此才非彼才,才才都有用,且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现在,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非“985”、“211”高校的毕业生不要,并且看重第一学历。如果用人制度不解决,大家仍往一条路上挤,高考改革的问题就难以解决。

  高考之梦在“四通八达”的成长路上自由往来

  记者:国家有“中国梦”,教育有“教育梦”,那么“高考梦”是什么样的?

  王本中:教育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教育制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起的作用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修门槛”,或“修立交桥”。袁贵仁部长将新制度比喻成路:“我们现在就是想设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整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选择空间,有自己理想的发展道路,选了不理想的路还可以岔过去。用通俗的话表述就是要修更宽的路,修多样的路,同时要建立体交叉的路。就像坐了汽车可以换火车,坐了火车可以换飞机,坐了飞机还可以换轮船,最后到达自己理想的目的地。”只有这样的教育体系,才能上下畅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构成一个大的终身学习网络,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种学习形式都涵盖进去。

  记者:如果一个学生不慎选了不理想的路还可以重新选择吗?

  王本中:考试招生制度应该让家长和学生一看就明白路该怎么走,比如,学生小学毕业后如何进入初中?高中毕业后有几条路可以走?同时还要考虑,他选择这条路后,还可以转换到另一条路。如果需要积累一年实际经验,可以出去工作一年;已经修过的学分,学校可以保留两年,回来接着读。如果四年没修完,还可以读五年。这就叫弹性学制,学生的选择弹性而灵活。因此,我认为,教育部(微博)应该是“教育交通部”。要实现中国的“教育梦”,就应该为学生建一个四通八达的体系,给他提供多样性选择和转换的条件,各个环节互通互联,让他有充分的选择机会。教育规划纲要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以人为本,让孩子看到,要成功、成才有多少条路,从这条路转换到那条路有多少种走法。走进这条路,有什么门槛。迈过这个门槛,需要做什么准备。

  高考之路建立认证制度学分制度

  记者:您描述“高考梦”时提到较多的一个词是“转换”。怎么理解“转换”?

  王本中:转换意味着选择,走错了路可以重新开始,可以不走独木桥。

  记者:如果一个学生选择了中职,他有可能转换到普通教育里去吗?

  王本中:从今后的制度设计上说,这是可行的。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要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设计一个中间道路,举办混合型的学校,即综合高中。现有的制度设计里已经明确提出要设立综合高中,走职、普融合道路,在普通高中教育里加大职业教育内容。

  记者:高等教育领域如何体现这种转换与选择呢?

  王本中: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在于,它是一种专业教育,负有专业人才培养的使命。目前,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是用学制来区分的,前者是四年制的,后者是两年制的。高等职业教育将来可能会增加四年制大学,实行弹性学制。

  这方面,国外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大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四年制本科大学,学术性较强。第二类是两年制社区大学,主要开设针对服务性岗位的专业。第三类是一年制证书教育学校,主要是行业资格证书教育。温哥华地区高中毕业生进入四年制大学的占30%,进入两年制大学的占40%至50%,还有10%至15%的高中生选择一年制证书教育学校。

  记者:考试招生制度怎样保证这些转换能够实现呢?

  王本中:每个学生的兴趣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梦想。任重道远。在学校集中学习比较系统的书本知识,是学习的一部分,社会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分认证的方式把社会学习的经历转换成学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未来考试招生制度设计最亮的地方,有助于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但目前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循。比如,一个学生想成为软件工程师,在学校学习一年后到软件公司工作一年,拿到了软件工程师证书。之后,他想回到学校继续学习,那么,这一年的工作经历可否转换成学校认可的学分?如何转换?这需要一种有诚信的认证制度学分制度来完成。

  记者:这种认证制度学分制度和我们所说的“学分制”是一样的吗?

  王本中: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和学校的学分是两个不同的体系,需要学分转换体系。认证制度需要认证的是社会工作经历,而不是通常我们说的社会实践。比如,上面的例子中这位学生的社会工作经历,可以经过认证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认证后转化成研究生课程的学分。它是一个学分转换制度,是个“门槛”,学生能够通过这个门槛,在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之间“来往”。

  记者:自主招生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王本中:减少考试科目,推迟考试时间,将来逐步过渡到充分利用高考。招生时不仅看总分,还要看单科成绩。面试也更有说服力和甄别性。将来,高校招生必然都是自主招生。当然,国家统一考试不能改,考试的权威性安全性会更强。每所高校的招生简章里,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定不同的总分和单科分数。

  依照传统的思维习惯,这些事情都太难了,太理想化了,几乎难以实现。如果把握不好,还可能对现有的秩序造成混乱。其实,一系列相关的技术问题较容易解决,关键是制度设计要体现公信力,并要有法律保障。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