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每千名学生出1名院士 招生规模50年不变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09-24    已有  人阅读

 新华网合肥9月19日电 题:大学精神在哪里?——中国科技大学办学50年之探索与发现

  记者宋斌、代群、熊润频

  在中国一流高校中,她成立的时间最短,可是每1000名毕业生就产生1名院士、700多名硕士博士,比例居全国高校之首。

  她的办学经费排在全国高校30位左右,可综合实力居于前列。

  她是全国一流的高校,可学费比一些普通大学还要低。

  各地考生报名踊跃,可她的招生规模几乎50年不变——她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0年来,这所新中国建立后创办的第一所科技大学,一直坚守“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本、以报国为本”的办学理念,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驱,以其特有的文化传承,坚持不懈,发扬蹈厉,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发展之路。

  以学生为本:从生活到授课、从研究到试验

  从80年代初,科大开始自筹经费安装暖气。第一批是学生宿舍,第二批是教室和实验室,第三批是教师宿舍,最后一批才是行政办公楼……

  “一到冬天,周边其他大学的学生喜欢到科大来上自习,因为科大教室内有通宵暖气。”科大学生何江说。

  这只是科大校园内的一个小故事。沿着科大校园里的暖气管道,我们可以看到这所大学一些旧有的做法:先学生,后职工;先教师,后领导。

  “当时教师宿舍都没有暖气,有人不理解,学校领导就在会上提了个问题:穷人家有了点钱,买了点好东西,是自己吃还是先给孩子吃?当然是先给孩子吃。”科大党委副书记鹿明说。

  “大学的第一要务是培养学生”,科大党委书记郭传杰说,学校的一切工作和人员都应以学生为中心。

  还有的故事也令人感动,比如对贫困学生的“隐形补助”。学校通过一卡通系统,可以适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就餐情况,如有学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系统自动显示,无须学生申请,无须学生给自己贴上贫困的标签,其就餐卡中就会多出一笔150元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

  科大教职工的收入水平在全国高校中处于中下水平,但是这所大学每年通过奖学金、助学金两个渠道,将平均为4000多元的学费的一半返还给学生。建校以来,这所高校没有一名大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

  郭沫若校长给寒假不回家的学生发压岁钱,钱学森先生用稿费给学生买计算尺,傅承义先生为学生翻译德文文献……这些发生在科大创建阶段的师生情谊,至今让人难忘。正是这种薪火相传,哺育了科大人“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

  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在生活资源的分配上,还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分配上。

  50年前,科大建校时首批招生1634人;50年后的今天,科大每年招收本科生1860人。

  科大校长朱清时说:“每一所大学都应该有一个‘极限容量’。对于科大来说,一个班级有20-30名学生,那么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会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机会;如果是40-50人,就已经到了可以承受的极限;如果再多,上课就变成了报告会,很多学生就会失去和老师交流、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的机会。”

  “以学生为本”,核心是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科大党委书记郭传杰说。

  科大隶属于中国科学院。50年前,科大建校时,所有的系主任皆由中科院对口研究所所长担任,如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主任,就由当时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担任。这种全国高校独一无二的“所系结合”育人模式延续至今。

  因此,科大学生完成学业不仅在校园里,还要经过中科院研究所和大学实验室。化学物理系本科生姜锋说,他在大三结束专业课学习后,申请进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进行学习和实践。由于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素质能力,他被推荐为该所的免试研究生。

  目前科大每年有40%的本科生进入中科院研究所进行毕业实践或完成大学生研究计划,直接接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和课题。科大副校长窦贤康介绍,在科大讲台上,目前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和副教授的比例达90%以上,上基础课的比例达63%左右。

  大师给本科生上基础课,这是科大的荣誉和骄傲。该校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说:“教授不给学生上课,那还叫教授吗?我现在已经70多岁了,每年依然给本科生上课不少于400课时,每年将授课内容更新30%,加入我对科研的最新认识。35年来一直如此。”

    以学术为本:在校学生公开质疑院士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曾说,课堂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有学生在课堂上对他说:“卡斯帕尔教授,你错了。”

  这种情形也可以在科大看到。该校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

  “当时,我正在一个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一位科大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李老师,这个问题你的看法不对。我认为应该是这样……’”

  “您不怪这个学生莽撞吗?”记者问。李曙光院士笑着说:“不怪,因为在学术圈内我也是有名的‘质疑者’。我在科大读书时,老师教我们要搞好科研,首先要学会质疑。现在我也告诉我的学生:质疑,是创新的第一步。”

  李曙光说,第二天他和提问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学术讨论。

  “学生质疑我,我不仅不感到难堪,反而觉得欣慰。学生能够向我提出学术问题,说明他对此已有相当研究;另外,学生的提问也说明我的报告引起了他的兴趣,如果我讲的东西大家听了都要睡觉,那还有什么意思?”李曙光院士说。

  “大学是崇尚真理、讲求科学的学术园地,大学管理本质上是学术管理,以及与学术相关的管理,必须渗透学术文化,而不能以行政和权力文化为基调。”科大常务副校长侯建国说:“这就需要我们培育批评、质疑和相互尊重、宽容的氛围,尽可能地减少来自各方的行政干预和影响,给教授、学生的学术研究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和自由。”

  从大二就在科大细胞动力学实验室参与研究的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何江说:“院里所有实验室每周的学术讨论会向师生公开,只要你能听得懂,都可以参加;只要你能提出问题,可以随时发言,不管你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

  一位执教多年的科大老教授在给少年班学生上课时,发现一位学生的解题方法比自己的好。老教授当即将这位学生请上讲台为全班同学讲解,自己坐在学生座位上认真听讲。

  这里宽容没有成果的探索者,拒绝有成果的平庸者。科大党委副书记鹿明说,每年学校都把科研经费切出一块,专门鼓励那些潜心研究但暂时无成果的研究者。

  改善科研环境舍得花钱。科大近年投资2亿多元建立五个公共大型设备共享中心,即理化科学实验中心、信息科学实验中心、工程科学实验中心、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侯建国院士说:“大学就是要提供一个创新的土壤,让每一个创新的种子都有机会在这块土壤里发芽。”

  如今在科大,“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总数达到120余人,占教师总数的13%。最近10年,科大学术论文数量排名中国高校第5,人均发表论文数全国高校第一,反映论文整体影响力的篇均被引频次为第一名。

  同时,还有28名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奖比例在理科领域居全国高校首位。2003年以来,科大连续有5项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出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以报国为本:无论是投身军旅还是出国深造

      “胸怀为国志,勤读更苦思。潜心做学术,权钱不移痴。”这是科大毕业生、少将李崇银的一句人生格言。

  建校以来,近十分之一的科大毕业生进入国防科技领域,涌现出20多名共和国科技将军和一大批国防科技中坚。

  “科大学生毕业时选择的空间很大:可以出国深造,也可以进入一流研究所或者世界500强企业。但是,建校50年来,每年科大都有一大批品学兼优的毕业生投身国防科工事业。这是外界知之甚少的一个科大故事。”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许武说。

  “你们是搞科学的,我是搞外交的,你们是我的后台。可我现在后台不硬呀。跟外国人打交道,说我是副总理、外交部长,他才不买账呢,可你只要有‘两弹’(原子弹、氢弹)一晃,就好说话了。”该校地球与空间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回忆陈毅元帅在科大的这一讲话,依然感慨万分。

  李曙光院士说:“科大学生为何从建校之初就崇尚刻苦学习?为的就是希望用科技的力量使中国不受别人欺辱!”

  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许武说:“随着国家的开放,不少科大毕业生和其他名校生一样,有机会出国深造,他们学成以后回国工作和创业的越来越多,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新的活力。”

  邓中翰1992年从科大毕业后,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硕士、物理学硕士三个学位。1999年,他回国创建中星微电子公司,任“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成功地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星光中国芯”,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在历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中,科大年轻一代毕业生屡屡折桂。如期待“中国品牌在全世界叫响”的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用研究“两弹”的精神来研究“龙芯”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胡伟武,立志“做国内电子商务老大”的神州数码有限公司总裁郭为,“与光共舞”的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长相里斌,五年中成果四次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科大教授潘建伟等,皆是科大毕业生的杰出代表。

  “这些科技人才绝大多数有国外留学深造的经历。”许武说,“50年来,科大的出身和经历形成了以创新报国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个不同时期,科大总是与国家战略需求联系在一起,默默履行其肩负的强国使命。

  建校初期,科大设立了13个系,专业设置全部与“两弹一星”有关,早期毕业生绝大多数进入国防科技和相关的科研院所。李曙光院士向记者介绍了一件趣闻:当年某航天基地发射中发现了问题,相关部门总工程师齐聚会诊,结果到了会场一看,参会的总工程师,全是科大毕业生。

  文革以后,国家面临巨大的人才断层,科大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创办研究生院,第一个成立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第一个创办少年班……以教育改革的新举措,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历年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学家”等评比中,获奖人数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如今,科大前瞻性的科研布局,在未来国家战略需要方面再次抢得先机。

  从2001年开始,该校对物理学、材料学、生物学等5个一级学科进行系统集成。围绕国家安全、信息技术、能源和人类健康等重大战略需求,重点针对量子调控、量子通信、蛋白质科学、纳米科技以及光电材料和燃料电池等领域的前沿基础问题,开展基础和攻关性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的创新成果。

  在国家“十一五”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国家确定的量子调控等4个重大研究计划,都有科大领衔承担的项目,获批项目数和研究经费居全国高校第一。

  “一所大学是不是一流,最重要的标志不是发表多少篇论文,也不是得了多少奖,最重要的是她的学生在社会上有多高的威望。”科大校长朱清时如是说。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