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发展的差异,导致基础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保证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也能享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国家制定了许多民族照顾政策,其中惠及范围比较广的有民族预科班、民族加分或降分等等,就全国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考生而言,高考填报志愿时如果能够对这些民族照顾政策加以充分利用,往往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甚至改变最终录取结果的作用。
民族预科班
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少数民族预科班是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之一,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预科班的录取标准较本科有所降低,故许多少数民族考生对这项政策非常关注,下面就历年招生过程中遇到的考生关注较多的问题分别简单介绍一二,为便于叙述,均以本科预科班为例,专科预科班同理可得。
一、民族预科班的生源范围。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民族预科班的生源限定为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少数民族考生。重点招收边远农村、高寒地区、山区、牧区的考生,并适量招收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显而易见,根据这项政策的要求,民族预科班的生源范围就会有所限定,其中最明显的是:汉族考生不能报考预科班,他们不享受这项政策带来的优惠条件。同时,也并非所有少数民族考生都能报考预科班。不同的省份针对本省实际情况对报考预科班的少数民族考生范围有不同限定,有的只允许省内聚居地民族报考等,如湖南、湖北等省份,而有的省份则未做具体限定。所以考生及家长在填报志愿之前必须详细了解清楚省级招办的招生政策,而且这些政策往往是一贯的,所以有志于报考预科班的同学们可以提前对本省历年招收预科班的相关政策给予关注。
二、民族预科班的录取方法及录取分数。
对民族预科班的录取方法及录取分数教育部有着明确的规定:预科班录取工作应安排在各有关高校本、专科统招相应录取批次内进行。
本科预科班录取分数线不得低于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科相应批次各有关高校提档分数线以下80分;专科预科班录取分数线不得低于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专科相应批次各有关高校提档分数线以下60分。
也就是说,预科班录取批次与其所属院校的本、专科专业录取批次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全国高校录取预科班的实际操作过程看又主要分为两种方式:
其中的一种方式是与其所属院校的本、专科专业同时投档,如辽宁、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另一种方式是待所属院校的本、专科批次录取结束之后,下一批次录取开始之前单独投档,大多数省份属于此类,如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宁夏等省份。
上述两种不同的投档方式对预科班的录取分数有着较大影响。而且“降80/60分”只是“可以”,而不是“必须”。
对于那些与本科专业同时投档的省份的考生而言,预科班的录取分数往往会偏高,不少上了本科线的考生在填报本科志愿的同时也将预科班作为保底“专业”志愿之一,这样在录取过程中,预科被视为一个“本科专业”,分数自然不会低于学校在该省的投档线,甚至会高于部分冷门本科专业。而对于部分不愿意上冷门专业的考生来说这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一年后参加学校里的升本考试升入心仪的热门专业的机会更大。
而对于那些与本科专业分开投档省份的考生而言,录取方式似乎更为符合设立预科班的培养宗旨,这种录取方式能够更加照顾到部分低分数的少数民族考生。因为在该批次本科专业录取结束时,分数较高的那部分考生已经被一、二、三志愿院校录走,能参加预科投档的自然是分数稍低(根据笔者参加录取工作经验看一般比该校投档线低20~30分左右)的考生。
无论上述何种方式,都很少出现预科班降分幅度达到教育部规定的降分底线的,即80分或60分。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预科班招生计划是有限的,尤其是一批院校,往往在一个省分到文理科只有个位数,计划完成后就没有再降分录取的余地了。
三、民族预科班的培养及升本方式。
根据教育部文件:被录取的预科新生先在预科培养学校集中进行1~2年预科阶段的学习,重点教授汉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要基础课和其他有关课程。学生预科结业考核合格后,由招生学校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生德、智、体情况确定具体培养专业,并正式转入当年国家下达招生学校的本科招生计划;不合格者退回生源地区。
这些要求对于有志于报考预科班的考生来说也是很有必要关注的。分析这一规定,会发现其中隐藏了很多重要的信息,比如:
其一,预科生在预科阶段主要接受的是基础教育培养与大学本科阶段接轨的学习能力。
其二,预科生升本后属于高校的正式统招计划,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与其他本科生的一样。
其三,进入预科班后仍需努力学习,否则,考核不合格,达不到升本条件的照样不能成为本科生,同时还有被退回生源地区的可能。
四、委培预科生的招生录取及培养。
部分高校除自己招收培养预科生外,还接受其他高校委托培养一部分预科生,而这部分预科生的招生录取工作是由其所属的院校负责进行的。例如中央民族大学接受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的委托,为其培养一年制、两年制预科生,由这些学校负责招生,而中央民族大学只负责一至两年的预科培养以及升本考核,受委培的预科生需通过考核之后才能到招生学校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
民族政策加分或降分政策
民族加降分属于政策性加分,各省级招办也根据各省民族教育情况制定了具体的民族考生加分/降分政策,或加或降,或高或低,不一而足,但从高校招生的角度,解读如下:
一、省级招办有加与不加的权力,高校有承认与不承认的权力,考生填报志愿前都必须了解透彻。
各省招办的民族加分政策不同,有的加5分,有的加10分,有的加50~70分,有的甚至不加分;有的只给聚居地的民族考生加,非聚居地考生不加;有的报省内高校加,报省外高校不加;有的则是降分投档……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种方式。
各高校招生过程中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权,可以有选择性地承认加分,如可全盘接受省级招办的加分,也可部分承认甚至不承认加分,也有的投档时承认,但进档后会将加分部分扣除,按照原始分数排队录取专业……
上述政策对省级招办和高校招办来说都是需要向考生明确公布的内容,而对于分毫必争的高考分数来说,哪怕是5分的加分,也可能影响到考生的命运,因此上述情况无一不是能使考生的录取结果受到影响的因素,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和利用这些因素,使自己尽可能地处于有利位置。
二、中央民族大学对民族考生加降分的政策。
作为全国民族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始终是众多民族考生向往的殿堂,而中央民族大学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在不影响公平公正的情况下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利益进行保护,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承认省级招办对考生的民族加分,并且在录取专业时仍然有效,使照顾性加分的意义得以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