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江南:“高考状元”炒作 究竟炒热了谁?

来源:荆楚网       发布于 2012-07-11    已有  人阅读

内地尖子报读港校热潮持续,香港大学

今年录取状元数目更创下历史新高。港大6日率先发布新学年内地收生结果,最终录取363名考生,包括多达21名“省市状元”,为历年最多。(《江南时报》7月9日)

 

看到这则新闻,给人第一感觉就是具有高水平香港大学也不能免俗,炒作高考(微博)状元为自己做免费的广告。估计北大和清华看到这则新闻也会无语:花落人家,是否技不如人?值得疑问:人们为什么热衷追捧“高考状元”?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自科举考试以来,状元情结就一直深植于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国人对于状元的崇拜已像染上“毒瘾”一般痴迷不已。又是一年放榜时,社会对“高考状元”的关注热情依然不减,一些商家在挖掘“高考状元”的商业价值,一些教育部门也在不同程度地默认或推波助澜。对于“高考状元”的炒作,媒体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高考状元”亦被媒体娱乐化的错误引导炒得一发不可收拾。

“高考状元”被热炒,是多方因素合成的结果,有教育理念的偏差,有教育政绩观的偏颇,有商家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有媒体的错误引导,但教育本身是最大原因。热炒“高考状元”也是教育政绩观偏颇的反映。由于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缺失,对于学校办学成绩的认定也很模糊与随意。于是,便出现了极度功利化与浮浅化的教育政绩观,即名校一定要有较高的升学率,要有一批能够考得高分的学生,而“高考状元”更是学校优质教育最好的证明。可见“高考状元”不仅是学生个体优秀的见证,更是学校优质教育的反映。不仅如此,状元和老师的考核、奖金也是挂钩的。正因此,学校才不惜一切代价,对“高考状元”大肆宣扬,商家和媒体于是也就“借鸡下蛋”、乘机炒作。

其实面对港大招走21名“省市状元”,心情肯定不是滋味。在清华北大地方招生组看来,没有了状元恐怕有点寂寞难耐,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这两所中国一流人才殿堂在状元问题上年年针锋相对。假如没了状元,怎么证实招生大丰收;假如没了状元,怎么证明他们厉害;假如没了状元,又如何再与港校一较高下,不被指称二流高校?据了解,北大清华的状元之争的重要背景是“985工程学校”,当年全国只有这两所高校入榜,他们也成了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对手。近年,两校争高端生源、甚至砸钱诱惑,已被业界诟病。由于炒作状元带来的种种弊处,在教育部门的推动下,舆论这两年已经基本形成不炒状元的共识,包括北大、清华在内也不怎么敢炒状元招录。可惜的是,状元读北大、清华不炒了,不代表状元读港大就不炒作。

叶圣陶曾说,“考卷还只是成绩的小部分,要看整个莫如看人,人表现全部的成绩”。笔至文末,笔者以为,“高考状元”存在弊大于利,但高考状元也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正确对待高考状元现象,值得教育部门、媒体深入思考并认真面对。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