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带动了一个产业 考试苦求职更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布于 2012-04-13 已有 人阅读
尽管舆论和专家一再告诫学子们不要一窝蜂拥挤在“艺考”这条狭窄的道路上,但“艺考”大军却一直保持旺势,成为每年开春后的一大社会景观。2012年的“艺考”放榜大多已经结束,依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可是欢喜也只是暂时的,未来的学艺和求职道路会更加坎坷。
带动了一个产业
王豆豆是深圳宝安区一所中学的女学生,17岁,自幼学习钢琴,但学了很多年后,父母终于发现她并没有弹琴的天赋,好在会弹钢琴也算是一种艺术素质。不过,她还是想学文艺,父母也认为她有创作细胞,于是又开始练习写剧本。去年是她的高考之年,家人都期望她能考上艺术院校。去年年初,母女俩踏上了“艺考”的征程,从南京、上海、郑州,一直考到北京和天津,有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师范大学,还有理工大学,考的专业都是戏剧文学或影视创作,合计14个。尽管有几处的复试顺利通过,但因为来回奔波耽误了文化课的复习,全国统考分数太低,最后哪家也没考上,只得勉强读了个“三本”。母亲回头算了一下,从孩子学艺到最后艺考,估计花费在30多万元,不过与其他人相比,她说这还算是少的。
像王豆豆这样的学生和家长还有很多,孩子一懂事就被送进各种培训班或者去老师家登门学艺,然后再层层加码,直至孩子达到多少多少级为止。“艺考”时节,也是他们拼命的关键时刻,每个孩子都要跟着家长走遍各地撞运气。
有如此之多的家长和学生“捧场”,“艺考”人数当然惊人,今年虽说有的地方略有减少,但有些地方却还在上升,从前是表演行当吃香,如今只要是艺术都会吸引无数的考生。中国传媒大学计划招收664人,报名人数却达20000多人,最热门的播音主持专业拟招100人,报名人数却已突破8200人;北京电影学院只想录取400多人,却有18000多人蜂拥而至;中国美术学院本科计划招生1665人,总报名人数却近9万;而上海音乐学院计划招生337人,报考人数超过2500人。“艺考”学生数量庞大,有幸进去的学生数量当然也很壮观,去年全国仅艺术类本科在校学生就达117万人。
有需就有供,“艺考大军”的出现,使各类为学艺为“艺考”而设立的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目的当然是为了赚钱。如今,赚“艺考”家庭的钱最容易,“他们舍得下本钱!”一位培训中心的经理笑眯眯地说。在这家中心的广告中就号称独家签约了国内高等艺术院校上百名教授,与诸多影视传媒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网络上,“艺考”网也成了热门网站,热门专题是:各省市统考信息、艺术类招生简章大全、各省艺术院校专业大全、艺术类院校排行榜等。
家长有投机心理
从来没走出过欧洲的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今年不仅跨出欧洲,而且一步就来到了中国,42位选手如今正在北京紧张决赛。在这一国际闻名的赛事中,已经有25位中国学生在以往的比赛中先后获奖。有人说,仅凭这个数据,小提琴国际比赛早就该来到中国了。其实,何止小提琴,芭蕾舞、现代舞、钢琴等国际比赛,中国人获奖已是常态。有人说,只有中国的艺术院校才能在世界大学中名列前茅。
我国每年的“艺考”生中拥有艺术天赋的孩子,经过艺术院校的严格培育和名师的精心点拨,确实能成为尖子人才。中国学生的技术功力超强,这从国内外的艺术比赛中即可见一斑。但即便如此,报考学生中没有什么天赋的仍占很高比例。学艺术是需要天赋的,这个道理谁都懂,多少年来媒体和专家们也在不断呼吁,但一旦放在自己身上,或放在孩子身上,人就糊涂了。
有的是孩子天生喜欢文艺,如果父母能够客观审视他们的天赋,就可以将专业和喜好加以区分,但现在的孩子是独苗,家长多是溺爱,客观当然也就无从谈起。有的属于家长逼迫。歌唱家吕继宏就认为症结在家长,他们只看到艺术界的成功光环,所以千方百计想将孩子塞进去,以便未来能出人头地。
人人都想学艺术并不是什么坏事。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就认为学习艺术应该鼓励,但必须分清职业、师范和素质教育的不同。事实上,一生从事艺术职业的人极少;另一部分人学成后不妨从事艺术师范教育,这样的师资在中国并不充足;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艺术素养都是不可或缺的。可惜,眼下有心职业从艺的学生过剩,而艺术师范与艺术素质教育又不被重视。在中央歌剧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先后担任副院长的高艾,经常接触“艺考”家庭,他说,因为多数家长期望值过高,都在做孩子的明星梦,失败的心理准备不足,结果有的孩子从此就“恨”起了艺术。
“很多家长的投机心理很重,学习艺术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一方面也是因为孩子的文化课不够好,可以借学艺术来完成本科学历,即使考不上艺术院校,也能在报考其他大学时以艺术特长的身份降低录取分数线。”高艾这样说。
改行的越来越多
小剧场话剧是如今京沪舞台比较活跃的演出,登台的多是艺术院校的在校生和各种综合大学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天津工业大学毕业的刘卓,每天晚上在东四十条立交桥东南角瑞士公寓的舞台上,都是最受欢迎的演员,幽默诙谐的风格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这位来自黑龙江大庆的小伙子,自幼就喜爱表演,先是学舞蹈,后来又学影视,因为文化课不行,专业分数再高也与艺术院校无缘,最后考上了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专业的后面还有个括号,里面称“影视表演方向”,这是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兴办表演专业的招数。刘卓是佼佼者,毕业后在小剧场话剧舞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其他同学就没这么幸运了,几乎全都改行。
统计各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并非易事。一些知情人一再提醒,千万别相信那些学校报出的就业数字,里面水分很大。有些学校就强求毕业生几月几号之前必须交来就业证明,结果,弄虚作假成了家常便饭。
北京舞蹈学院院长李续说,著名专业艺术院校的就业率还是很高的,因为成才率有目共睹,而且毕业生数量不多不滥。3月31日他们刚刚开过供需见面会,团体、院校加企业共有上百家过来选人。但是其他综合大学艺术专业的就业情况就远不如他们了,改行的比较多。
“现在的就业观应该更新,尤其是艺术,自由职业是未来的趋势。文化体制改革改的就是‘铁饭碗’,如果还以进入艺术团体为就业标准的话,那不等于没改?”李续认为,艺术专业出来的毕业生是否就业应该以是否从艺为准,有的人虽然不在院团,可一年里能签几个演出合同,或者经常保持艺术聘约,就算就业,这在世界上也很普遍。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院长雍敦全也说,随着文艺体制改革的深化,地方文艺院团招人越来越少,但各种演艺公司招聘艺术人才却日益增多,演艺公司就业与传统的就业不同,年聘和项目聘比较多,这对毕业生的就业观是个挑战。
不过,也有人认为,不管签什么约,一个艺术从业者一年里起码有多半时间在从艺,才能算与专业有关的就业,否则就是一种“隐性失业”,或者是改行。据有的媒体报道,去年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表演系毕业生,70%因就业不理想而选择了改行。
艺术“北漂”是一支没有栖身院团却在拼命实现艺术理想的大军,有人说是20万,也有人说30万不止。他们当中也有不少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认为北京的从艺机会多,但又没能在北京找到“工作”,于是成了“北漂”。“北漂”为各种影视剧拍摄、大型文艺演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临时人才。不过,成名的毕竟是极少数,许多人常年苦苦挣扎,睡地下室、吃方便面、打零工,一年里多半时间找不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最终还是不得不与文艺说再见。
无论传统意义上的就业,还是新型的就业,求职都会非常辛苦。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专业最早的高材生章毅,毕业后当“北漂”多年,每年不过一两个剧目可演,只得先赴英国深造,回来后改行做起了生意。他劝各位学弟学妹们,“艺考”前一定要了解专业的就业情况,如果毕业后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那里竞聘专业岗位,最好还是趁早改行,何必自我耽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