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迷人眼 五招教你巧选理工科专业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06-12 已有 人阅读
“逃离工科”正成为一个被不断提及的现象。
而在20多年前,一个广为流传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理工科优势仍在
“知足吧,你们学理工的,买黑户口都更便宜!”对于学机械的男友对未来工作的忧虑,学传播的小凡常常这样教他“比下有余”。
来自《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说,以应届文科“双外”(生源地和院校都不在北京)硕士毕业生的身份接触卖北京户口的人群时,得到的最高报价是15万。多名声称能办北京户口的人都说:“理工科及紧缺专业好办,文科不好办。”
如果说“理工科的买黑户都更便宜”还多少有几分黑色幽默的话,种种来自权威渠道的迹象则显示,尽管面临挑战,在就业上,理工科依然占据不小的优势。
人事部发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指出,2005年,参与调查的24万余名高校毕业生中,文科类专业的就业率为85.3%,理科类专业的就业率为85.6%,工科类专业的就业率最高,达到89.2%。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则显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农学和工学的就业率分别为78.4%和55.4%,高于法学(37.9%)和教育学(33.3%)。
有人这样分析:近年来,虽然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二产业,但对高层次服务业人才需求并没有同比增长,因此理工科学生在就业上仍会占优势。
明确大学一毕业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
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办主任穆琳建议考生首先明确自己将来的方向:“想学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越早定下来,你大学4年学习就越有目标,将来越容易出成就。”
如果希望获得较高学历后再工作,那么本科期间不妨选择一些较为基础性和通识教育的专业,譬如说,对经济学感兴趣的话,可以先念一个数学学位——现代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涉及方程、演算的科学,有好的数学基础将在经济学的学习中占据优势。
而如果希望大学本科一念完就工作的话,在选择专业时,更需要慎重。
一篇网上广为流传的帖子《中国大学最烂专业排行榜》,将生物工程列为第一,并在其“颁奖词”中写道:“国内甚至名校念到博士都没出路,除非是‘海龟’,还能教书。但目前是录取分数第一高。每年有众多高分考生满怀希望进去,但实在是浪费啊。国内没有像样的生物公司,所以工作非常难找。”
一位曾在中国最好生物系就读的毕业生告诉记者:“生物工程并没有那么夸张。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也没有错,但现在的现实前提是:你得读到博士。很多人没有想好,而且当初都是以极高分数考进来的,抱怨自然不少。”
同样被列入这一排行榜的还有环境类专业,它获得的颁奖词是:“本科基本无法就业,只有去考环保局。”
想好自己希望在什么地方就业
在明确自己所追求的学历层次后,如果想更进一步的话,也可以在报考时较为粗略地确定未来就业的地方。这是因为,不同的地域产业结构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同。考生可以结合国家整体的和目标地区的产业调整,科学合理地填报志愿。
除了地域的专业需求,报考时还可以参考国家产业政策。如2007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国资委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当前要优先支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质、矿业、石油天然气、核工业、软件、微电子、动漫、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公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培养。”
不要对专业名称望文生义
众多专家表示,选择专业时容易犯的错误是望文生义,看到名称就“想当然”。
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大学为了在招生时能吸引考生,将一些不易吸引考生的传统专业的名称改成了很“前卫”、“动听”的名称,如在专业名称中加上了“国际”、“工程”、“技术”等诱人的字眼,吸引了大批考生报考。高招报考专家张艺执举例说,某省曾有一位获物理竞赛一等奖的考生,看到某以工科为主的著名综合大学中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就想象这个专业应当是研究航天火箭推进器和燃料的,于是抱着从事航天事业的幻想,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这个专业,入学后才发现该专业就是过去的锅炉专业。
不一定要报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也有可能就业率比较低。山东大学招办副主任朱德建在接受新浪网访问时以该校的经济学为例进行了分析,“经济学是大部分考生非常向往的一个专业。但是由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就业想法不太一样,从目前我们的统计,它在学校的就业率又不是最高的。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经济类、管理类的专业,很多学校都会开设。但一些特色专业,比如我们学校的风景园林、林学,这种专业因为有50多年的学科积淀,在全国排名是第一的,全国仅有的关于园林方面的两个院士都在我们学校,这个学科是非常强的。”穆琳说。
看专业 还得看学校
看专业之外,还得看学校——同样的专业,不同的学校,有着完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就业率。
江苏一所大学的科研处处长就告诉记者,当地有一所大学,看到环境保护很火,就拼凑了几个人,连实验室都没有,就匆忙组建了环境工程专业,根本不具备教学条件。“因此,在选专业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它们在华丽的外衣下面,是一个什么实质。现在资讯很发达,已经可以从网上查询、获知这一点了。”(记者:唐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