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文科生的真才实学从何而来?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于 2011-01-24 已有 人阅读
大学生中曾流传过这样一则“学谚”:“富北大,穷清华,不要命的上科大。”看上去这是很随意的一则顺口溜,不过细加琢磨还是挺有意味的。其中最后一句好理解:科大地处偏僻的合肥,与京沪学生相比难以占到什么天时地利,要想毕业后争得一条好的出路,非玩命学习不可;加之科大开设的是清一色的理工科专业,崇尚厚实的数理基础,学习上稍不留意,及格都成问题,无形中促成了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风气。至于北大清华,地处首善之区,有国家这个强大的后盾支撑着,毕业生就业应当问题不大,所以学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玩命意识”可能要比科大学生打上一个折扣。但这“穷”、“富”之说又何从谈起呢?
清华是国内最顶尖的理工科大学,加之能考进这所大学的,差不多都是理科方面的尖子,所以几乎每个同学都有着不小的学习压力。本人所在城市前两年有两位获得理科状元的女生先后投入清华门下,可呆了不长时间全都休学回家,都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两个地市级的状元都在学习中败下阵来,可想清华园里的学习生活绝不是常人能够消受得了的。所以进入清华,大都有一种“侯门一入深似海”的感觉,除了读书学习,逛街购物、卡拉OK、聚餐打牌这类娱乐性活动,学生往往很难沾上边。所以不少学生也就读成了一副“穷酸”模样。可是北大就有些不同了,北大的专业设置一半为文科,应当说中国时下的文科中的绝大多数专业的学习难度都无法与理工科相比,至少学生要少做若干题目,少做许多实验。所以你到北大,那些轻松潇洒逍遥自在的大多是些文科生。而想要活得潇洒滋润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不成的,故而“富”也就成了重要条件。我有两个学生一在北大读文一在清华读理,每次回来谈起学习状况、辛苦程度难以同日而语。还有一些文科类的大学连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都难以保证。我有一名学生去年考进一所政法大学,可刚上了三个月学就回来了,我问她何以这时候放假,她答道:学校让他们回乡参加社会实践,到法院去实习,两个月后写一份实践报告就成。我不懂,一个刚读了两三个月政法课程也就懂点儿皮毛的孩子就被打发回乡实习,这样的实习究竟有多大价值、多少意义?还有一位在某名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读书的学生,几乎每天上课都要看上一场电影,那位教授影视理论的老师差不多成了一名专职电影放映员。其布置的作业也很简单:每周一篇影评。这样的课程需要辛辛苦苦考到大学去学习吗?
当然也不能光看到文科生平日里的轻松自在,一到就业时往往就是这些孩子着急上火的时候了。媒体上公布的因就业困难而受到黄牌、红牌警告的专业大多数都是些文科专业。像法学、中文、历史、新闻、市场营销、信息管理等专业都是难以轻松获得就业岗位的。学生难就业,可为何这些专业还能长盛不衰?办学成本低廉是根本原因。理工科需要实验设备,需要科研基金,可文科专业呢?有教师能开课就成了。所以大学纷纷扩招,而扩招的大多是文科专业。文科教起来轻松,学起来轻松,可到了就业时就是家长学生最揪心的时刻。怎么办?很多人都冲着公务员考试一条道而去。而文科生的考取比率却常常不如理科生高。这又为何?理科生更勤奋,功底更扎实。
中国高考制度要改革,高考内容要改革,文理分科模式更要彻底改革。有人说中国文科学生选择文科都是一种“避短式选择”,即为了躲避理科之短而选择了文科。已经先天不足,到了大学再接受放羊式管理,除了天上掉知识,文科生的真才实学到底从何而来?(王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