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应把把就业的脉(1)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7-11-25 已有 人阅读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实行了符合人才市场配置机制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政策。由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同样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的难易程度却相差悬殊。因此,许多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选择升学院校和专业时,越来越看重所报学校、专业的就业行情。那么,考生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就业行情,从而正确地选报志愿呢?笔者谈几点看法和建议,供考生参考。
1.总体上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行情”预测
总体而言,今后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呈日趋严峻的趋势。主要原因,一是受全球性经济不景气的冲击,尤其是去年“9·11”事件以后美国经济大幅下滑,对我国经济乃至许多外资、合资企业的影响将会比较深远,相当一批中外企业掀起裁员风潮,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二是由于高校“扩招”,两三年内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势必带来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
2.“入世”后经济结构的调整将使大学生就业“行情”发生重大变化
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都将发生相当大的变化,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将发生很大变化。入世后我国的纺织、服装、轻工、家电、工艺品、建筑等行业将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入世后汽车、化工、机械、电信、医药等行业将面临较大冲击;入世后,农业受冲击最大,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加大科技含量和扩大加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入世后,IT行业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律师、外贸等行业,随着与国际的接轨,对人才的需求前景看好。
3.毕业生就业流向将发生较大变化
今后几年,由于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西部大开发、农村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人才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走向将发生较大变化。主要可概括为这样几种趋势: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更多的毕业生将流向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将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出国留学、到外资企业就业的比例将大幅增加;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西部大开发将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比例将会进一步增加。
选报“志愿”须因人而异
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都喜欢选择社会需求量大、就业行情好的热门学校、热门专业,因为谁都不愿意到一个毕业后找工作难,甚至毕业即失业的学校或专业去读书。笔者认为,在选报“热门”时应该把握这样几个原则:
1.选报“热门”要因人而异
对考生来说,可供选择的“热门”学校、“热门”专业很多,但并不是每个“热门”都适合你。怎样从众多的“热门”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热门”,这才是最重要的。
就学校选择而言,最紧要的是应准确“定位”,根据你的实力,根据几次模拟考试的水平,参照各高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选择相近档次的学校,然后从中比较哪个专业更“热门”、更适合你。选报时切忌过于攀高或过于低就。
就专业选择而言,也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有些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在社会上很“抢手”,但如果你对它缺乏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或者你的性格、气质类型不适合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最好不要盲目地追逐这种“热门”。又比如,有些“热门”专业收费很高,如果家庭经济条件难以承受,即使你的实力、兴趣爱好与之相适应,也只好忍痛割爱。
考生在选报志愿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在同样分数段中,是选择一个名气大的“热门”学校,还是选报一个名气稍差学校的“热门”专业?这也要因人而异。比如,你平时功底不太扎实,家庭经济状况又不具备今后考研、出国的条件,则选择“热门”专业对将来的就业更为有利。如果平时学习较好,家庭又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最好选报名牌大学,为以后读第二学位、考研、留学创造条件。
2.选报“热门”要因时而异
“热门”与“冷门”是相对而言的,现在的“热门”几年后可能会变冷,反之,现在的“冷门”几年后可能会热起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有些行业将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有些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有些行业受到的冲击、面对的压力会相当大。不同行业的不同境遇必然会导致对不同专业人才需求的大调整,所谓“因时而异”,就是要及时把握种种变化趋势。
“因时而异”,还包括高校自身的变化。近年来,高等学校进行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管理体制改革与调整、合并,这些改革使许多高校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高校。因此,根据这些变化摸清有关高校的实力和水平,对于确定“热门”与“冷门”也是很重要的。
3.选报“热门”要因地而异
由于地域环境、资源分布不同,经济发展重点、发达程度存在差别。不同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也“冷”、“热”不均。比如师范类毕业生,在上海十分紧缺,而在辽宁却趋于饱和。
虽然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已经大大减少,但从总的趋势来看,面向全国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回生源所在地的比例仍比较大,而地方高校更是以毕业生在当地就业为主。因此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把握当地对人才需求的“行情”,“因地而异”选择“热门”学校或“热门”专业,是考生选报志愿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把握各地经济发展的重点,有两个基本信息渠道:一是去年年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比如,北京市人大通过的“十五”计划发展纲要中指出,北京在“十五”期间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增强首都经济整体竞争力。首先,要以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龙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五大行业。此外,还要加快发展现代化服务业、科技教育事业和城市建设等。这些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所需的专业人才,显然会成为北京抢手的“热门”。二是今年初的人民代表大会。加入WTO以后,各地在人大会上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调整思路,这些新思路也应作为选择“热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