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秘籍:如何避免高考作文破题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9-10-19 已有 人阅读
跑题包括两种,一种是无心之失,一种是有意之为。前者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审题不严,没有注意题目中的一些细节,这会导致作文的全盘失败。
07年湖南卷"诗意地生活",题目要求中明确指出,让考生注意"地"这个字,也就是说,题目中的"生活"是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考生要把这种生活方式看作一种切身的体会,是一种实践;而不是将这样的生活当作一个他者的对象,怀着冷眼旁观的态度。
07年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题目说的是"消逝中",那就只是一个趋势,考生所要写的这件事或者这个事物还没有真正消逝,而是处在这样一个衰微的过程中。考生可以写传统文化"行走在消逝中",并不可以写古代社会"行走在消逝中",因为那已经是过去时了。
07年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在嘴边",题目中说的是"有句话",那就只能是一句话,不能是好几句话。
2.审题不全,没有照顾到题目中所有的关键词,而只看到其中的一部分信息。
06年广东卷"雕刻心中的天使",这个题目要求我们不仅要写出"心中的天使"是什么,更要写出"雕刻"这一层意思,这要求考生不仅要展现出来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更要写出如何才能成为那样的人,也就是要突出对自身人格的积极塑造。
07年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考生不能只表现出事物的稳定性,只是说物换星移几度秋,人间更有真情在;更要说出这是人们心中的一份"记忆".关键不是要突出这个客观事物本身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而是要突出人们对这个事物的记忆没有"风化".
3.行文过程中思维不够连贯,没有将中心思想贯穿始终。
同学们通常是写到哪算哪,而缺乏一种下笔之前整体把握的构思能力。如果是自拟题目的话,有的同学就习惯先不写题目,而是任由文思喷涌,一笔写到尾,然后从文中找一句话当题目。如果是我们生活中的文章,比如报纸的新闻稿或者大家的网络日志,都可以这样做,而且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在应试作文中,这就是大忌。因为你事后确定题目,就很容易受结尾的影响,通常是结尾说什么话,就拿来修改一下当成题目。这样的话,文章的前半截和题目的关系就疏远了,就会造成一种前面跑题后面往回拉的错觉。因此,我们还是奉劝考生们在写文章之前就把题目和全文大致的行文脉络想清楚。
以上这三种情况都属于无心之失。其实,有的时候,跑题也是有意为之的,这就是所谓的"套题",或称"速构".
速构是伴随着话题作文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现象。话题作文最早出现在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发展到2004年进入了一个顶峰。当年全国及各地共15套试卷,除北京卷外均为话题作文。但此后,其地位便不断下降,到2008年仅有两例,今年则继续维持了这一较低水平。我们可以将高考作文各题型的发展趋势列表如下: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话题作文的衰落,命题作文取而代之,到2007年达到顶峰;随后,命题作文的数量开始小幅下降,话题作文继续下滑,而材料作文则异军突起,到今年达到了一个顶峰;而高考中从未出现过的半命题作文今年却出现两例,不知这是否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年份
|
总题数
|
话题作文
|
命题作文
|
材料作文
|
半命题作文
|
2004
|
15
|
14
|
1
|
——
|
——
|
2005
|
16
|
9
|
4
|
3
|
——
|
2006
|
17
|
8
|
6
|
3
|
——
|
2007
|
18
|
4
|
9
|
5
|
——
|
2008
|
18
|
2
|
8
|
8
|
——
|
2009
|
19
|
2
|
6
|
9
|
2
|
话题作文之所以衰落,笔者认为,这是由其自身固有的弊端造成的。话题作文问世之时就以其限制少、思路广取得了考生的认同。但几年过去之后,这也成了它挥之不去的顽疾。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利用话题作文的这一特点,事先准备若干"万能材料",在考场上无论遇到什么话题都千方百计地将题目转入到他所熟悉的话题中。有些人美其名曰"快速构思",简称"速构",其实就是"套题",或称"套作".
为了抵制这一行为,2006年,两套全国卷的作文题都明确要求"不得套作".此后,各省市考题开始纷纷效仿。2007年,三套全国卷和江西卷共4套试卷明确提出"不得套作".2008年,这一数字增加到8套。而今年的19道作文题中,有9道题提出了这一要求。全国卷作为全国高考命题的龙头,始终坚持了这一做法。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全国各地高考命题人员反对速构的决心。
2007年以来,命题作文取而代之,其实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用"插空法"、"替换法"、"比喻法"也可以将一道命题作文转入其他话题中。
那么材料作文可不可以速构呢?其实也是可以的。比如08年北京卷的材料中出现了"极限"这一关键词,那考生就完全可以将"极限"二字视作话题范围,从此出发进行插空、替换,依旧可以套作。材料作文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那我刚才岂不是在教大家速构吗?其实不然,因为我们是在教大家迁移话题,这和速构并不完全一样。只要我们从立意、内容和语言这三个角度进行一些专门的训练,对症下药,就可以避免速构,写出一篇篇思路开阔而又扣题紧密的考场作文。
(一)从立意角度看,应将构思与扣题相结合。
构思的时候我们可以将题目迁移走,但在写文章的时候则要尤其注意扣题,不能将原先的题目扔在一边。其实,上文在介绍构思的四大技巧时,一直都在贯穿这一理念。我们首先将上文的四大技巧做一整理,列表如下: 这样就会发现,在每一种方法中,构思过程和扣题过程都是相反相成的。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加强扣题,就会避免速构的嫌疑。而扣题的方法包括:⑴开头结尾扣题法、⑵中心文眼扣题法、⑶详略布局扣题法、⑷语言心理扣题法、⑸分析材料扣题法。这些将在扣题法部分专门讲解。
|
构思过程
|
扣题过程
|
插空法
|
由此及彼
|
自彼返此
|
替换法
|
化虚入实
|
还实为虚
|
比喻法
|
缘末求本
|
由本知末
|
偏正法
|
以偏带正
|
就正居偏
|
由于偏正法不涉及迁移话题的问题,下面就仅对前三种技法做些说明。
1.既要"由此及彼",又要"自彼返此".
07年浙江卷考的是"行走在消逝中",是话题作文,可以自拟标题,我们来看这样一篇文章。
行走在消逝的历史中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岁月的车轮永无止境地转动着,带着人类从远古走向未来,从平凡走向智慧,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走向成功。我们行走在历史的漫漫长路上,细细品味那些逝去的人和事,会收获更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苏武,擎一支旄节,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抚一阵驼铃,消逝的是长安的歌舞升平,无奈地游荡于寒沙衰草,但他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的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走过他身旁,我感受到了一份执著,一份勇敢。
跨过世纪,穿越春秋,那个皓首白发的老人,踯躅在汨罗江畔,吟咏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没有随波逐流,他选择的是爱国,无须多言,他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太多太多。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哪里的天空,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阔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1937年12月13日,我们的国忌日,多少人死在了阴森森的刀光之下,我们的耻辱一直铭记。
走过四季,走过春秋,历史和现实都给了我们答案,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一幅幅画面从眼前闪过,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精神,我们铭记于心,带着这些经验,走向明天。
这位作者看到"行走在消逝中"这个话题,就使用了"插空法",在"消逝"后面加入"的历史"三个字,就将这个话题转入了对历史的追思。这种做法本身没有问题,但他在写的时候却一直都没有想到要扣原题,全篇都在大谈历史事件,大谈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却把"行走在消逝中"这六个字抛在了脑后。我们只能从这篇文章中看到肤浅的历史认识和老套的史实描写,却看不到关于"消逝"的认识,也没有看到主人公"行走"的身影。这就是只知道迁移话题,却忘了原先要扣的题目。
2.既要"化虚入实",又要"还实为虚".
07年上海卷考的是"必须跨过这道坎",是命题作文,我们来看这样一篇文章。
面对挫折
人的一生如同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帆船,无论在多平静的海域,总会有起起伏伏,总会遇到风浪的打击。
面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选择勇气,还是选择退缩?
退一步,消极地沉浸在挫折带来的苦难中,你也许会被风浪淹没,而勇敢一些,积极地迎难而上,与困难斗争,也许风浪过后是无限美好的天空。
巴尔扎克在自己的手杖上写着:"我能战胜一切挫折。"也许正是这种坚毅的品格,也使巴尔扎克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也许正是这种坚强的信念也使他的作品能永垂青史。
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
西西弗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他每天做着辛苦却永远也无法完成的工作。而当人们看到他时,他却并没有传说中的凄苦模样,而是捉了只蝴蝶在快乐地玩赏。上帝给了他世间最大的挫折,但并没有剥夺他积极、乐观的权利。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你依然可以拥有一份笑看风清云淡的心境。
在巨大的不幸面前,曹雪芹注满腔心血于《红楼梦》,写出了这本传世不朽的经典;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张海迪用惊人的毅力学完了多种语言,为社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巨大的挫折面前,奥斯特罗夫斯基用手摸索着,完成了伟大的《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面对挫折,他们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坚毅,也就选择了成功。当海伦。凯勒在黑暗中、在无声的世界里学会了写字学会了生活,用她充满爱的心写成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你怎能不为她由衷感动?当司马迁受刑后在监牢中面对四壁写出了传世巨著《史记》时,你怎能不为他心生感叹?当牛顿的科学手稿被火烧光,而他又从头整理,得出震撼物理学界的"三大定律"时,你怎能不为他肃然起敬?
挫折,不是失败的理由,只有在大风大浪中依然扬帆勇往直前的小船,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既然是命题作文,就要求不得自拟标题,但这位作者却将题目改为"面对挫折".这样理解题目是完全正确的,"这道坎"确实就是指生活中的挫折。但是,文章必须要以"这道坎"为扣题的中心,而不能只扣到"面对挫折"这四个字上去。这就是化虚入实却未能还实为虚。
接下来再看一篇"正面教材".
诗意地生活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乎静的生活里奋力地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语》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略".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到碧霄?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世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著打破命运的锁,把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诗意地生活",很少有人会将挥汗如雨的奋斗场面想得很"诗意",这和我们的常识是不一样的。但作者非要说"奋斗"是一种"诗意",这样也就将一个很抒情化的题目转入了一个作者所熟悉的老套的作文话题中。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套题嫌疑是很大的,但为什么反而能够得到众多判卷人的认同,并最终得到满分呢?就是因为他的扣题功夫。全文各个地方都在努力地将"奋斗"和"诗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不断地强调,使得判卷人也不得不认同他的思路。这篇文章说明,高水平的构思也需要高水平的扣题来补充。
3.既要"缘末求本",又要"由本知末"
07年江苏卷考的是"怀想天空",是命题作文。再来看一篇考场失误文。
怀想天空
秦砖汉瓦,唐风宋雨,纵观古代文化长卷,最令我神往的不是李杜的诗,也不是先秦百家的文,而是宋人的词和赋。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这样一首词淋漓尽致地道出了李清照的一生。易安易安,何易何安啊?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薄雾浓云压得凄凄惨惨戚戚,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绪。
透过你的词,我读到了一个前后迥异的风格转变,一个心中怀有国破、夫亡和再嫁三痛的不幸人生。也曾羡慕你"沉醉不知归路"的率性,但更欣赏你忧愁中流露出的悲剧美。酒入愁肠,化作了你手中易逝的黄花,就落大地。在雁字归时,在梧桐冷雨之夜,只有《漱玉词》与你相守至天明。
苏轼的诗文有个明显的分界点,那就是黄州。谪居黄州,让苏轼幡然醒悟,孤独、无助、寂寞顷刻间将他包围,而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对话——《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他渐渐回归于人格上的清纯和空灵,"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实现了对永恒的理解,成熟于一场死寂后的重生,成熟于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成书于不再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成熟于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成熟于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在苏轼的赋中,我读到的是一种突变,一种成熟,一种重新认识自我的勇气。
品读宋词宋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位作者运用了"比喻法",用"天空"比喻宋词宋赋。但是,这篇文章通篇都没有写到"怀想天空",不要说"怀想"一词没有扣到,就连"天空"一词都没有出现过一次。如果想要将这篇文章"救活",可以在第一段的最后加上一句:"在这里,我找到了怀想的天空。"在最后一段加上:"关键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怀想这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一切化作修长的双翼,伴着翼下的清风,振翅高飞。"这样一改,文章才算比较扣题。接下来再在两个例子的最后插入"怀想"和"天空"这两个关键词。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由本知末".
(二)从内容上看,应当多积累、多使用新颖的作文材料。
现在的考生们大多已经习惯了议论文或散文写作的模式,都会在复习备考的时候准备大量的作文素材,以应对考场上变幻莫测的题目。但近些年来,同学们在高考作文中频繁使用一些老套的材料,多为历史文化人物的事迹。考生拈出两到三个这样的事例,用模式化的语言描写一番,再套上浅显的分析议论,就可以应对大多数的作文话题了。因此,材料陈旧也就成为了"速构作文"的一大特点。据一些高考专家的不完全统计,在"速构作文"中,考生们所使用的历史名人材料,以屈原、陶渊明和苏轼为最多,堪称"速构作文"的"三巨头".其次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和曹雪芹等。其实,就算在满分和高分作文中,这种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我将2003年至2007年的满分和高分作文做了一个不完全的统计,使用频率最高的历史人物依次为:苏轼、李白、项羽、司马迁、王昭君、屈原、陶渊明、诸葛亮、庄子、嵇康、李清照。普通考生中大量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因"满分作文热"而引起的,是同学们对"满分作文"的盲目模仿造成的。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就应当积极开拓新的作文资源。我们国家的历史如此悠久,我们民族的先辈如此众多,难道还找不到更多合适的例子吗,难道还要成天跟在那几个历史人物的屁股后面吗?何况,同学们积累作文材料,为什么非要盯着那哪几个古人呢?现当代的知名人物,乃至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楷模,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歌颂的对象。社会上的新风尚、新时尚、新气象也都可以成为我们书写的话题。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有对"创新"的要求,材料的创新也是其中之一啊;发展等级中还有对"丰富"的要求,文章内容的充实就可以在材料上体现出来啊。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给大家提出四点建议:
1.在历史中深入挖掘那些经常被我们忽视却又同样值得我们去书写的人物。《百家讲坛》这样的电视节目就会有很多对历史人物故事的讲述,这些都值得大家参考。
2.将视野拉到近现代历史甚至现实生活中,找寻现实中的榜样人物。如前几天罗京的去世引起人们的关注,网上出现很多其亲友怀念罗京往事的文章,这些往事都可以成为支撑起这个人物的材料框架。他的坚持、他的敬业、他的一丝不苟以及他对生活、对家人、对朋友的一腔深情,都可以进入我们的作文啊。
3.将视野从某些单个人物身上移开,关心一些群体行为所透露出来的社会变化。如藏独事件和汶川地震后全体中国人的爱国行为、青岛市民的"微尘"慈善行动、中国网民群体的成长与成熟。
4.从你所熟悉的领域中选取材料。比如有的考生熟悉动漫人物,那就可以将这些动漫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写在作文里;有的考生喜欢欣赏文艺电影,也可以让其中的情节和人物走进你的作文;还有的考生对娱乐明星或体育明星有着深入的了解,那也可以写一写这些人物的故事。
上文所举的那篇《提篮春光看妈妈》,作者用题目中的"妈妈"比喻"祖国母亲",从而将题目转入爱国主义题材。他不仅写了梁万俊这样一位"感动中国"人物,而且还写了李小龙和黄家驹。写李小龙的时候能够说清楚李小龙拍过的动作片一共有"四部半";写黄家驹的时候能够在考场上把歌词默写下来。这些都说明这位作者一定是对李小龙的动作电影和黄家驹的流行音乐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些也许就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自然也就得心应手。
(三)从语言上看,应当重点加强抒情语言的锤炼。
"速构作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语言造作,感情虚假。主要表现就是:⑴套用僵化固定的排比句式;⑵喊出声嘶力竭的口号标语;⑶塑造近似神明的英雄人物;⑷书写浅显无味的人生道理;⑸抒发脱离生活的虚伪情感。
08年北京卷考的是材料作文"石块、沙子和水",其中一个关键词是"极限".我们来看这样一篇优秀的作文。
爱无极限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山海掩映,才成就了我们今日的美好品性。山也巍峨,海也宽广,才引领了我们他日的不世之功。我们享受山海,依赖山海,却总是忽略山海,冷落山海。只是山海易逝,那时,就只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悲凉了。
其实,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比如,阳光,总是在淫雨霏霏时,才想念阳光灿烂;
比如,鲜花,总是在花残叶败时,才珍惜百花怒放;
比如,父母之爱。
多少人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却总是在冰凉的墓碑前,痛哭流涕,追悔感伤;或是大肆吹弄,锣鼓通天响,来祭祀天灵,极尽身后之能事。
其确为在天之灵所企及也?答曰:非也。
就像那个实验,先放石头,再放沙子和水,桶被盛得很满,然而倒过来呢?恐怕就不行了。正如我们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所给予的一切,忙于奔波自己的学业和生活,还以日后报答为托辞。于是直到某一天,再没有那双手为我们抚平衣褶,再没有那双眼为我们治疗心伤,再没有……
我们痛苦,却已迷惘。
失去的终究是永远失去了,再也无法挽回。
李密自知忠孝两难全,于是以对祖母的孝敬热爱和对帝王的无限忠心写下了《陈情表》,终于感动君王,得以奉养祖母直至终年。李密是明智的,他没有因为想要建功立业而使自己落下终生遗憾。他的孝情被传为千古佳话。
"三字经"中有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子香年幼时便知要孝敬父母,他的品质值得学习。
他们回报了父母的爱,所以爱得以完美地演绎,得以淋漓地发挥,得以诠释出极限。
在被父母的爱包围时,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为什么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妈妈总会下意识轻轻握住你的手?为什么电闪雷鸣把你惊醒,却总发现父母在你身边?为什么吃鱼时,最好的一块肉总会到你的碗中?无论工作上多么不顺,为什么他永远是淡淡一句没事?为什么他们给予了你那么多,却总是希望能给予你更多?
一切的一切,都只因为爱。
他们吝于表达,你听到的"讨厌"、"烦人"永远多于"爱".然而这一声爱,早被他融于万千举动,使得每个细节都溢出浓得化不开的爱,让你备感温暖,却没有察觉丝毫。
当父亲出了车祸,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我才意识到我离不开爸爸,那一刻我感谢上苍,他把爸爸留给了我。当妈妈被查出有瘤,我的心撕扯般疼痛,我宁愿用我的一切去换妈妈的平安。我真心祈求上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说出:"我爱你们,爸爸妈妈!"
万幸的是,我的父母依然陪在我身边。而我至今没有说出那句话。太多的人没我这样幸运,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我要放下自尊,放下羞涩,说:"我爱你们。"
无论如何,我不想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这篇文章说实话也有速构的嫌疑,作者抓住了材料中"极限"二字,运用了上文介绍的"插空法",补足题目,变成了"爱无极限",其实和材料中石块、沙子和水所透射的哲理已经有一些距离了。但这篇文章好就好在感情真实,成功地避免了速构作文的各种典型弊病。
⑴本文并没有套用僵化固定的排比句式,而是采用了多变的句型,在整齐中加入不整齐的元素,使得语言错落有致。
"比如,阳光,总是在淫雨霏霏时,才想念阳光灿烂;比如,鲜花,总是在花残叶败时,才珍惜百花怒放;比如,父母之爱。"前面两句排比整齐,但最后一句却话说一半便戛然而止,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营造出了一种说话哽咽的感觉,余音绕梁,韵味悠长。
⑵本文并没有喊出声嘶力竭的口号标语,而是将及时孝养父母的观点融入在一种心平气和、娓娓道来的语言中。
在说完父母对自己的种种关心和照顾之后,作者写道:"一切的一切,都只因为爱。"他没有将这句话写成口号式的呼喊,而是如此地平静,却又如此地掷地有声、震撼心灵。
⑶本文并没有塑造近似神明的英雄人物,而是以自己的父母为讴歌的对象,也没有将父母塑造成至高无上的形象,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给予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
作者写道:"他们吝于表达,你听到的'讨厌'、'烦人'永远多于'爱'.然而这一声爱,早被他融于万千举动,使得每个细节都溢出浓得化不开的爱,让你备感温暖,却没有察觉丝毫。"在作者的眼中,他的父母并没有成天把"爱"字挂在嘴边,也没有总是保持一副慈祥的面容。他和父母之间也会有矛盾,父母会对孩子不耐烦,会嫌孩子"讨厌"、"烦人",但却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用平凡却又深沉的爱敲打着作者的心灵。
⑷本文并没有书写浅显无味的人生道理,而是有自己深刻的思考。
作者认为:"其实,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然后便将主题从感谢父母之爱转入要回报父母的决心。这就是让思考更进一层,多走一步。
⑸本文并没有抒发脱离生活的虚伪情感,而是紧扣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表达了朴素却又温馨的真实情感。
本文中有这样一段最值得我们学习:"在被父母的爱包围时,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为什么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妈妈总会下意识轻轻握住你的手?为什么电闪雷鸣把你惊醒,却总发现父母在你身边?为什么吃鱼时,最好的一块肉总会到你的碗中?无论工作上多么不顺,为什么他永远是淡淡一句没事?为什么他们给予了你那么多,却总是希望能给予你更多?"作者所写的这些事情都是平凡生活中最普通的瞬间,但却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那种刻骨铭心的情感。
这也就提醒我们,高超的抒情文字应该是:⑴句式多样,错落有致的;⑵发自内心,出自肺腑的;⑶平易近人,贴近实际的;⑷思考深入,立意独特的;⑸源于生活,真实可信的。
而与之相对应的方法就是:⑴排比变化,长短搭配;⑵抒情集中,简短有力;⑶褒贬结合,实事求是;⑷多想一层,多走一步;⑸远取诸古,近取诸今。
《爱无极限》这篇作文是经过迁移主题才构思出来的,却没有速构之嫌,这就要归功于作者精湛的抒情技巧。我们平时也应当注意锤炼自己的抒情语言,用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打动判卷老师。
上文就是我们所要讲的作文构思方法,在介绍了四大技法之后又对这些技法做了一些总结,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积极地运用这些构思技巧,形成一种思维习惯,而不至于每次面对题目的时候都漫无思路,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