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入校门,先探就业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7-11-24 已有 人阅读
计划未来的工作,这种以往大四学生的专利,已逐步向低年级发展,甚至下延到填报志愿的高考考生中。与以往不同,考生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学校的好坏、专业的优劣与否,而是更多地从就业的角度去考虑志愿的选择,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四年后毕业就业的环节上。因此,对于多数考生,与其说考生们在选志愿,不如说在选就业更恰当。确实,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特点值得考生认真思考:
1、研究生和名牌大学毕业生容易就业
名牌效应表现突出,需求越来越向高学历和名牌大学集中,重点院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院校的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往年。原教育部45所直属高校均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大等32所高校本科生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去年,不少高校的本科毕业生供需比为1∶5以上;有27所高校研究生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去年,部分高校的毕业研究生供需比达到了1∶10以上。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上呈现好转的趋势。
据专家分析,现在企业急需的就是高、精、尖的优秀人才。名牌学校的学生之所以受到青睐,一是因为名牌学校的学生生源本来就素质较好,再加上名牌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经过四年、七年乃至八、九年的学习熏陶,培养出来的当然是好上加好的人才。也难怪这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重点高校、著名学府的学生总是会成为各类用人单位的“抢手货”,签约率也始终名列前茅。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名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就是不一样,理论水平、实践能力都要胜出一筹。所以在录用招聘时,名牌学校的学生是首选。越来越多的迹象已经表明,未来的就业竞争其实就是名牌学校之间的竞争。
2、不同学历和专业需求反差大
从总量上来看,研究生需求旺盛、供不应求,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专科生仍供大于求。从专业情况来看,计算机、通讯、电子、机械等专业供不应求,而哲学、历史、社会学、地质等专业面较窄的文科和理科专业需求较少,专科几乎所有的专业均需求不足。用人单位需求越来越向高学历、应用性学科集中,即使同一学校、同一层次、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别也非常大,如某重点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的供需比是1∶100.67,而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供需比却仅为1∶0.1。
按照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急需的人才主要是以下八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经贸人才;律师人才。从就业角度说,这几类专业人才未来四五年就业看好,新设的专业如精算师等会极有潜力,师范类专业这几年及未来几年仍受欢迎,此外,电子类专业的计算机、微电子、通信以及外语专业仍然走俏,短期内仍不至于骤热骤冷,大起大落。
从市场需求调查来看2000年的热门专业理工科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应用、通讯、机电一体化及自动化、建筑等新兴行业,以及与工业革新紧密相关的专业。文史类主要集中在新闻、中文、英语等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在社会需要最大的前50个专业中,教育专业的需求在前5位占了4位,中小学所需的各科专业中,除了生物学外,有11个专业都进入前50名。临床医学列最大需求的第5位,经济类的专业会计学列第9位,市场营销列第14位,企业管理列第27位,前几年热门的国际贸易退居第49位。其他的文科专业榜上有名的英语列第21位,文秘列第25位,法律列第37位,汉语言文学列第48位。
工科专业在前50位中占29位,主要是建筑类、机械类、计算机、电子类的自动化专业。工科专业仍然是社会需求中绝对人数最多的。其中,建筑类的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列第6位,建筑学列第34位,给排水与采暖列第38位,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列第41位。
加入WTO后,外贸、法律、外语专业需求将增加,信息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更旺。对外贸易专业毕业生影响最大。由于对外交往的扩大和贸易额的增加,面对新的形势,我们不仅要培训现行在职人员,而且必须补充相当数量的新生力量,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会有所缓解。法律类毕业生,尤其是涉外法专业需求会大大增加。
“入世”后,国内的有些法律、法规要做修改,同时,还必须掌握“世贸”组织的规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法律人才分布于各个领域,这必然会增加对法律类毕业生的需求。近年来,“大语种”(如英语)毕业生持续供不应求,“小语种”的需求波动较大。“入世”后,对整个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
“入世”后,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如计算机、信息、通讯类专业毕业生将会在目前已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更加“火爆”。目前某些就业不景气的专业,如生物、环保等将会有所好转。反之,有些污染环境的专业和传统的加工类专业毕业生需求将会减少。
在一片“热”浪中,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文理科中的基础理论型专业、管理类、外经外贸类、农林、地质等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比较困难;也有个别“热专业”如口腔医学专业因用人单位客观条件反而就业难;也有因资金匮乏,编制占满等原因造成对大学毕业生需而不求。有关调查认为,中国经济的振兴,迫切需要大批知识层次高、专业技能强的大学毕业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领域对大学生的强烈需求并未显示出来。总体来说,有三大行业出现了“需而不求”的矛盾。
一是农林、地矿等国家基础行业,迫切需要引进高水平人才以提高技术水平。但因其正处于发展困难的阶段,资金匮乏,无力接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二是旅游、司法等行业。这些行业在发展初期,引进了一部分素质不高的从业者,妨碍了行业的继续发展。而且由于人员编制已全部占满,无力接收具有良好专业基础的大学毕业生。三是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安全工程等新兴行业。由于国家对其资金投入欠缺,导致这些行业发展缓慢,也无力接收急需的专业对口大学毕业生。
3、用人“高消费”雪上加霜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体系,用人成本差别很小,专科生与研究生的工资水平没有明显差距,致使用人单位出现的用人“高消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出现惟学历现象,硕士以上毕业生需求旺盛,而专科和本科毕业生就业总体需求不足,使得本来就未完全缓解的就业压力雪上加霜。
这些就业特点不仅为大学毕业生、在校生所关注,也极大地影响着高考考生的志愿选择。
4、男女生就业机会不均等
女生求职难是时下不容置疑的社会难题,但是还未发生最后分不出去的问题。目前女生就业难已促成了一个怪圈的形成,那就是本科时就业难就考研;硕士毕业就业难就考博,学历层次越高,女生比例增大,就业越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