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的砝码有多重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7-11-24    已有  人阅读

  来自在广州召开的全国15城市教委主任会议的消息说,未来5年大学扩招势头将持续。未来5年,我国高等教育每年将以47.4%的速度、100万人的数量增长。目前全国大学在校生有1100万人。至2005年,全国大学生入学率将达15%,实现在校生1600万人的目标(2004年招收400)。这个数字是很巨大的,美国目前的大学在校生约有1400万人,俄罗斯也就是350万人左右。
  扩招后高校要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毕业生就业问题。一年毕业300多万名大学生,就需要有300多万个工作岗位。其二,要改善就业状况,高校必须大力调整学科结构,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其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扩招才有真正意义,才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扩招会不会加剧今后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1、扩招不会对就业造成压力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1999年开始的全国性扩招,是十五大精神在高教界的体现。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而不是手持文凭的待业者。这是由于人才在中国仍然是稀缺资源。其二,在经济调整时期扩大高校招生,可以将一部分面临就业的青年吸纳为在校学生,减轻了政府安置低层次劳动力的压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就学代就业。其三,我们国家要实现21世纪中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目标,必须大量培养文化底蕴深厚、思想品德端正、知识结构合理的技术创新人才。其四,高校扩招有利于劳动者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减少结构性失衡。其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具有更强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理念,从而为更多的人带来就业岗位。
  2、核心是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虽说扩招好处很多,并不是对就业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但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和改造学科结构却是高等院校今后必须妥善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扩招应将高等职业教育视为提高升学率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高职教育在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数量上占有半壁江山,其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但是在中国,用人单位一味追求高学历,不仅浪费人才,同时也给低学历毕业生的择业增加了不必要的难度。
  从总体上说,我国的各类专业人才不是过剩,而是缺得很多。部分区域和专业就业难也不是扩招造成的。对高校而言,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则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斗的目标。
  3、改变就业和用人观
  一是毕业生要调整就业期望值,如果毕业生能不苛求待遇和地点,以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才华为择业的原则,那么就目前而论,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基本上都能找到用武之地。
  二是避免用人高消费,生源充足,挑选余地大,就应该好中取优,这似乎是合情合理,无可非议的事情,但专科生能干的事非要本科生去干、本科生能干的事一定要研究生去干,其实是既损人又不利己,应该力求避免的。
  4、驱散扩招旗下的阴影
  高校扩招,无疑增加了考生深造的机会,这是一个喜讯。但随之而来的学费大涨价,却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高学费成了一些贫穷而有天才的学生的一道难以跨过的门槛。对此,《人民日报》在2000911的报道中指出:今年高校招生期间,一些地方降分高价录取学生,降分幅度在30~50分,收费高达数万元到十几万元,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严重不满。据报道,武汉大学今年的扩招生需一次性加收20000~28000元;山西省的一些大学扩招新生,从专科录取线下延50分。普通高校要加交(正常交费之外)30000元,而体育、艺术、外语等则要交40000元,才能进入本科热门专业学习;中山大学也由原来按不同专业的2500元、3500元不等提高到统一收费4500……如此昂贵的学费,把扩招给考生带来的喜悦,瞬间从脸上抹去,考生只能望兴叹。
  1997年,高校学费标准上提了10%,即有约11%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每年1000元学费时,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尚有25%左右的贫困生。众所周知,在大学生当中,对学费感觉轻松的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因学费所带来的精神上和生活的压力,一部《落泪是金》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上公布的数据:中国农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90.10元;减去消费支出1617.20元,仅剩下482.90元。在这种低收入的情况下,让学生再付几万元的学费,简直是难上加难。许多低收入家庭为了孩子能进大学,不惜节衣缩食,砸锅卖铁,甚至有的去卖血凑学费。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曾如此大幅度地对高校进行扩招涨价;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长期效果,而靠扩大收费来拉动短期经济,这种做法在国际上鲜有其例。这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平衡发展及质量保证带来负面作用。希望原本圣洁的事情做得更圣洁些。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