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怎样解决就业难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7-11-24 已有 人阅读
就业难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就业是全社会的事情,各方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笔者认为,作为人才培养单位,高校当前有责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调整学科结构重视通才教育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主要集中在需求错位、结构性矛盾等方面。根据世界著名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素质的反馈,高校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单位需求之间存在很大距离。目前,世界著名企业在人才需求上普遍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譬如团队精神、诚信程度、外语水平、沟通技能、积极心态、道德修养等。关于道德修养,以前只有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单位比较强调,现在许多大型的外资企业也很重视,甚至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理念。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重点大学来说,要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上花力气。具体要注意以下3点:
1.不能将专业划分得太细,在本科段要强调“通才教育”。因为社会需求多变,专业划分过细,势必限制大学生将来的就业空间;因为许多大企业对员工都要进行岗前培训,更看重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因为企业的产品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常保优势,因此产品转型和员工换岗将变得比较普遍,专业过于具体或技能过于单一,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
2.高等教育要强调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要注意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能来培养人才,注意拓展和完善大学生的智能结构。今后的教育将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其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3.教学形式应该多元化,并切近实际。高等教育是为了大学生将来有更大的发展,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尽快成才,应该是高校甚至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锻炼动手能力。譬如,一个综合性大学既有社会学专业,又有高等教育学专业,还有与人力资源研究相关的专业和机构,那么完全可以让这些专业的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必要的课题研究,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这样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
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每年到11月20日或以后的几天,各省几乎天天都有大型人才市场,都是几万人的规模。毕业生买了门票,连与单位代表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根据江苏省的统计,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的主要途径是学校举办的各类中、小型人才市场,这反映了学校在服务功能上的优势。但根据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这种小型招聘活动持续半年以上的时间,对学校的教学秩序有所冲击。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完善、规范、稳固以学校为主的就业市场。目前制约学校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场地、网络等硬件设施。万人以上规模的大学,应该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场地,有能容纳800人左右的报告厅,并有必要的洽谈、资料查询、微机房等设施。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建立周末常设市场,以缓解或消除马拉松式的就业市场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干扰。
贯彻有关文件精神确保“三个到位”
为了应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发了3个文件,即国务院19号文件,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签发的16号文件,教育部18号文件,即《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18号文件对高校就业工作人员配备和经费问题做了明确规定,强调确保“三个到位”,即机构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工作到位。
据教育部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各地、各高校正在积极落实3个文件,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高校落实了18号文件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