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率”细分析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7-11-24 已有 人阅读
当前媒体刊登的河北高校2002届毕业生就业率,意在给参加高考考生和考生家长一个数字化的参考,也是力促高校就业工作透明的重要举措。但也有人担心,在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和就业形态复杂的情况下,就业率的统计是否准确?因为目前媒体刊登的“就业率”,严格的说应该是2002届毕业生在现行体制内就业的“签约率”数字。因为公布的就业率仅是各高校毕业生在省毕业生就业部门登记签约数,所公布的数字里还有许多因素没有考虑进去,因此,“就业率”应该是一个不准确的市场信号,有可能对人们造成误解。
首先,河北省政府的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允许毕业生将关系在学校保留两年,也就是说,毕业生毕业后可以在两年时间内签署就业协议。而在这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可以强化某一方面的学习,或者先做一个临时工作,以适应社会并选择适合发展自己的职业,然后再签合适的就业协议。2002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期限应当到2003年12底,现在毕业生还在就业期限内,因此当前的“就业率”还不是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
第二,所公布的签约率中,没有全部包括考取研究生的数字。如河北大学每年考取研究生的数量均在20%以上,2002届有20.7%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同时还有8%左右毕业生报考了2003年的研究生,若仍未考取,再签就业协议也不晚。这将近30%的毕业生并未统计在就业率中。因此,不能因为考取研究生的数量越多,则统计的就业率越低。
第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中,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教育大学毕业生不仅仅是占有现有的就业岗位,而且还应该积极创造就业岗位。河北大学每届有10%左右的毕业生不签就业协议,采取“灵活就业”的方式,尤其是艺术、装璜、外语、计算机、通讯等专业的毕业生,由于某些就业政策的限制,或因在省外就业不能及时解决户口等因素,则在体制外就业,户口和档案保留在学校和挂在某个人才交流中心;还有部分毕业生已经出国深造或者正在准备出国学习,这些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按照现在的统计办法,不能纳入省毕业生就业部门的就业统计范围,则在就业率中不会显示。
根据河北大学2003年统计的毕业生数和用人单位来河北大学接受毕业生的需求比来看,可达到1:3,一些专业可达到1:7甚至更高,毕业生就业并不是很难。
当前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选择已经向多种就业形式发展,这也是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趋势,而现行的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方法确是“计划经济”式的单一统计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的内涵,在教育部所公布的其直属高校就业率情况来看,包括清华大学等一些国家重点大学的就业率排名都不靠前,和河北省一样,越是重点大学,在单一的“就业率”统计方法中则越不靠前,但实际上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考研和就业情况确都不错。河北大学每届毕业生在校就业工作结束时的就业率(含考研、出国、灵活就业等形式)均达到98%以上。因此,建议高考考生和考生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应当具体了解各高校的具体情况。
教育部有关人士也曾针对当前公布的就业率强调,毕业生就业率并不是反映高校办学和管理水平的惟一指标,也不是反映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的惟一指标,因此,不同地域、不同科类、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不宜简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