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高中生心理问题
来源:转载 发布于 2011-02-27 已有 人阅读
本报记者 潘 颖
近期,关于学生心理的话题在家长和学生中讨论甚热,上周,本版就初中生心理问题作了全面的剖析,本周记者继续连线心理咨询专家,把脉高中生心理问题。
不同年级心理问题各不同
“高中生的心理表现和初中生有很大的不同,通过上周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厌学、逆反、情绪不良、自卑、人际关系敏感、对抗行为、嫉妒等,其中逆反是头号心理毛病。而到了高中阶段,常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人际关系、情绪调控、青春期心理、自我意识、偏差行为等多个方面,这其中,因学习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谈及高中生心理时,靖江市康宁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熊亚飞指出,高中阶段作为少年期的结束、青年期的开始,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思想品质、人生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格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高中生,心理发展具有成熟和幼稚、独立和依赖、自觉和盲动等诸多矛盾并存的特点。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更大,情绪情感更丰富,人际关系更敏感。
省靖中心理老师赵小萍在与高中生多年接触中发现,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所不同。高一年级,学生存在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标不明、人际交往敏感、与家长的代沟问题、自信心不足、对自我的评价不完整等。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已较明显地分出层次,即所谓优生和差生。对优生来说,由于之前学得好,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在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动机不强,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高二年级,学生中主要有学习负担与焦虑问题、“早恋”问题、自我形象设计与校规冲突问题、价值观的形成与文化多元性难以调和问题、亲子关系淡漠问题、心理的可塑性、敏感性与教育要求理性化之间的矛盾问题等。高二学生是高中阶段的“断层”时期,很多学生由于目标不明确,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较强。高二也是高中阶段恋爱发生率最高时期,有些学生谈恋爱就是要寻找一种被爱、被重视、被珍惜的感觉。高三年级主要有学习负担过重(主、客观)与学习适应不良、理想的期望与现实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心理困惑、各种心身疾病(焦虑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考试恐惧症等)。这个阶段,学习进入冲刺,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
学习问题成普遍心理压力
高中生面临高考,承受着来自父母、学校和自我等诸多方面的期望和压力,因学习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突出部分。在赵小萍提供的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资料中,记者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面对学业压力,大多同学能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但是也有不少同学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学习心理问题。
赵小萍经过总结后发现,高中生因学习压力导致的心理困惑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适应不良。有的同学跨入高中后,因没有及时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和交往而产生适应不良,表现出烦躁、郁闷、易怒等不良心理。二是学习心理不良。有的同学面对考试成绩下滑,学习信心不断丧失继而一蹶不振;有的同学虽奋力拼搏,但进步不明显,因而产生自卑、自我怀疑心理;有的同学学习动机过强,对自我期望过高,面对学业挫折,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三是考试焦虑。有的同学过分看重考试结果,产生考试焦虑,一到重要考试来临,就过度紧张、焦虑,饮食、睡眠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考试失败。四是厌学。有的同学因不断遭受学业失败而表现出厌学心理,逃避学习,沉溺于网络等。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学习方法的困惑是高中生常常出现的问题。有位学生说:我也很努力,我也向班上学得最好的同学学习了学习方法,但我为什么还不行?学习是不是真有方法?此时,家长和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有方法,但无定法,明确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只有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每个人如果都能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那么,他就向着学习成功的道路迈进了一大步。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很重要
到了高中阶段,家长们对孩子关心的焦点全都放到了学习上,很多家长期望孩子学习成绩要好,在班级要有好名次,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家长们关注最多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各门功课学得怎样、在学校的表现如何等等。家长们的心思是可以理解的,但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就容易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现在的高中生缺乏的不是家长的嘘寒问暖,他们更需要的是家长们的关心、理解、尊重和正确引导。”赵小萍老师指出,作为心理老师,她希望孩子心理有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家长,向家长倾诉。很多学生觉得读书很没劲,其实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生活目标。高中生对职业的选择已出现较为理性的思考,由幻想期进入了预备期,他们已经能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社会价值取向以及切身利益的要求,选择具体的职业和层次。这时,家长要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生活目的和学习目的。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职业取向,家长就应该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扬长避短,进行有目的地培养。如孩子喜欢教师职业,但性格却比较内向胆小,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家长就可以让他参加一些家庭聚会,并让他出面联系、主持、接待等,还可以鼓励他去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孩子大胆起来,性格逐渐开朗,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学校也应及时开展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有效减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同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特别是在面对以高考为主的各种压力面前,校方应及时引导学生克服消极因素,采取各种途径锻炼其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当今社会这个大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它越来越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人的一生,并不缺乏才华、能力和机遇,却总与成就和财富擦肩而过,其根本原因就是还不具备健康成熟的心理和个性。”赵小萍说,调整好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能为学生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对学生将来的成人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