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政专题:重大自然灾害热点答题技巧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9-06-05    已有  人阅读

【专题概述】汶川地震,神州同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多难兴邦,“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特大地震产生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它必将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以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胜利。

  关注重大自然灾害与民生问题是高考命题的趋势与一贯特点。2008年高考,北京、天津文综卷,上海政治卷就在第一时间以选择题形式给予了反映, 2009年高考仍难以回避这一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预计会以主观题和选择题两种题型,以重建为主题,结合金融危机或三农专题进行综合考查。

  (一)背景材料

  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 667个乡(镇)、48 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 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 227名同胞遇难、17 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 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 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2.2008年10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胡锦涛在会上强调: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会议表彰了319个全国抗震救灾集体和522名抗震救灾模范。

  3。灾情发生后,全国开展了广泛的献爱心活动。截至2008年11月10日,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595.69亿元,其中捐款510.49亿元,物资折价85.2亿元,实际到账捐款509.89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273.49亿元。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利用国外优惠紧急贷款规划的请示》,总贷款规模15亿美元。

  (二)要点阐释

  1 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

  意义: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力量,展现了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必将激励灾区人民排除万难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必将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启示:社会主义中国具有强大发展活力;人民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真正动力;人民军队是保卫人民的钢铁长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授予成都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等320个集体“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追授雷勇等5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授予蒋敏等517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2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意义: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可以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可以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从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胜利。

  3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六项原则、方针和总体规划

  原则:6月8日起施行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规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六项原则: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就地恢复重建与异地新建相结合;确保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

  方针: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

  总体规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重建后灾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努力建设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为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常识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捐赠的物品不是商品,它的目的不是用于交换,不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但同时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三大手段加强宏观调控。救灾物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体现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各级公安机关对事关灾后重建的违法违纪案件的打击属于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

  3。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行更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中央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全国各地进行了对口支援,全国人民踊跃捐款,体现了这点。

  4。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各界向灾区捐款捐物属于社会救济。

  5。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最终用途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积累中为应付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所需要的物资储备,是防止社会生产过程中断的重要保证。

  6。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财政支出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已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43.13亿元,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和提高灾区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7。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为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提供的税收优惠,有利于促进灾区生产的恢复。

  【典型题例】

  据财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7月20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14.84亿元,中央财政投入550.65亿元。其中:应急抢险救灾资金250.65亿元,灾后恢复重建资金300亿元,地方财政投入64.19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灾区生活补助、医疗救助、卫生防疫、特大防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教育救灾、广播电视系统受损设备修复、基础设施抢修等抗震救灾的各个方面。

  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财政的巨大作用的?

  【解析】

  本题考查了财政的五个作用和考生再现知识的能力。解题及思维路径是先回忆财政的五个作用,再逐句对材料进行分析,把材料与作用一一对应。

  【参考答案】

  ①各级政府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14.84亿元,体现了国家通过财政可以调节资源配置。②抗震救灾资金主要用于灾区生活补助等各个方面,说明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哲学常识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政府对本次地震灾害信息披露充分及时,没有丝毫隐瞒,显示了尊重事实、尊重真相的科学精神和负责态度。同时,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指导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文件和政策是根据灾区的实际情况作出的正确决策,它将指导灾区重建工作有序、有效、有力、科学进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必将指导我们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

  2。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抗震救灾,必须认识和利用规律,减少因地震灾害而带来的损失;要有与灾害作顽强斗争的精神,团结一致、全力以赴地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

  3。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自觉性和预见性。地震灾害虽然有它的不可知性,却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我们只要科学把握地震灾害发生的本质和规律,从地震灾害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就有可能更多地挽救生命和减轻损失。

  4。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抗震救灾是关系全国、关系全局的大事,既需要中央的统筹部署,也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对口支援。

  5。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灾后重建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周密部署,统筹规划。

  6。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多难兴邦,地震给我们造成巨大损失,但抗震可以提升党和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

  7。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中央要求,各地各有关方面务必把抗震救灾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全力以赴,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

  8。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灾区人民奋进自救是内因,政府和各对口单位、全国人民是外因;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是内因,国际社会的各种援助是外因。

  9。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要促进飞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有序、有效地进行,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

  10。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灾后重建困难重重,任务艰巨,任重道远,但胜利一定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1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为夺取救灾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2。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具有导向作用。正确价值观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正确的价值观。在救灾过程中,涌现了一批舍小家、保大家的英雄集体和先进个人,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13。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都把奉献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价值。

  【典型题例】

  在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里,谭千秋——一个普通教师的名字,传遍中华大地。谭千秋生前是德阳市东汽中学政教主任,兼高二、高三年级的政治教师。在5·12惨烈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他用那双曾给学生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死死地护住4个学生,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条年轻的生命,而他自己也完成了一个普通教师留给人类的最后贡献。

  结合材料,谈谈青年学生应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解析】

  本题在知识上考查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在能力上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知识论证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贡献”“普通教师”“知识”等。

  【参考答案】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②人生价值主要是通过个人所从事的职业表现出来,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立足于平凡的工作岗位,埋头实干。③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灾情就是命令,一切国家机构必须维护灾区人民的根本利益。

  2。国家职能。国家应依法履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政府要充分发挥各项职能,全力安置受灾群众、抢修损毁基础设施、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做好资金物资的保障和监管、加强心理指导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3。国家机构的原则。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正是坚持对人民负责的体现。

  4。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国家要依法保护公民的权利,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和荣誉的义务。国家最大限度地解救了被困群众,精心救治伤病员,是国家保护公民安全权利的体现。在这场特大地震灾害面前,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全力抗灾,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5。党的性质和宗旨。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在震后第一时间就把抗震救灾确定为全党全国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周密组织、科学调度等,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体现了党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对特大地震灾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强领导、科学指挥,始终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真正地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7。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党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要坚持党的领导,选拔优秀干部到灾区任职是党进行组织领导的具体体现。

  8。加强国际合作,履行对外职能。在四川省汶川地震紧急救援行动中,中国国际救援队从5月12日至29日,历时17天,救援作业共216小时,连续作业120小时,共成功营救出幸存者49人。

  【典型题例】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务院会议提出,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全国人民和衷共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截至2008年11月10日,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595.69亿元。

  运用政治常识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解析】

  知识上考查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它包括一个总括,二个分述。能力上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参考答案】

  ①我国公民与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②地震后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表明我国公民能为国家着想,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③中央国家机关减少公用经费支出用于抗震救灾,表明国家为人民着想,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一)历史学科

  1。与地震记录、预报相关的历史事件。

  2。古代对四川及西南地区的管理。

  3。帝国主义对西南的侵略与西南人民的反抗斗争。

  4。现代发生在西南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

  【典型题例】

  (古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设有官办救灾机构,在救灾过程中,政府的做法: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税,或乡绅、商贾的捐助。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①政府救济和民间救济相结合;②救灾与减灾、防灾相结合。

  (二)地理学科

  1。地震成因。

  2。地震危害。

  3。地震分布。

  4。主要的防震减灾措施。

  5。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6。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典型题例】

  四川汶川地震(8.0级),其强度烈度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7.8级)。据此回答1~3题。

  1。四川汶川地震比唐山地震的震级要大,但死亡人数却比唐山地震少得多,其原因是(  )

  A。汶川震区大部分位于四川盆地,地形更为平坦

  B。汶川震区的人口密度比唐山震区小

  C。汶川震区实施救援的地理条件比唐山震区优越

  D。汶川震区比唐山震区地质基础稳固,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少

  2。下列关于地震破坏程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震级越大,破坏程度越大

  ②震源越深,破坏程度越大

  ③震中距越大,破坏程度越大

  ④震中离海越远,破坏程度越大

  ⑤断层越发育,破坏程度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⑤

  3。汶川地震发生时,关于在唐山与成都两地测得的地震震级和烈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地测得的烈度相同,但震级唐山小于汶川

  B。两地测得的震级和烈度都相同

  C。两地测得的震级和烈度都不可能相同

  D。两地测得的震级相同,但烈度唐山小于汶川

  【解析】

  与唐山震区相比,汶川震区地形崎岖、岩石破碎、地质条件复杂,救援的地理条件更复杂,但人口密度小,故死亡人数少一些;地震的破坏程度与距离海洋远近无必然联系;通常情况下,震源越浅,震中距越小,破坏程度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参考答案】

  1.B 2.D 3.D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