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学习方法
发布于 2012-12-29 已有 人阅读
高三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连接着高中和大学;高三是一个满怀希望的时期,似乎光明的未来触手可及;高三也是一个沉重压抑的时期,作业和大考小考多得难以统计。我们同学也许忍不住会想:这世上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游刃有余地应付这一切?知识的掌握到底有无捷径?我的回答也许会让疲于奔命的学子们失望,我认为一切的方法都是建立在付出的基础上,真正让知识成为自己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付出: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汗水。当然,也存在一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但它并不能代替付出。
语文在高考总成绩的750分中占了150分,它的份量很重,考生的语文得分,直接影响了考生高考的成败,那么,在高三,我们该如何学习语文呢?
一、端正态度
尽管谁都知道语文很重要,但就现实来看,真正努力学语文的同学并不多,其原因主要是缘于同学中普遍存在的二种错误认识。
1、认为语文拉分不大。
这些同学似乎很精明,常拿语文和数理化比较,认为语文的拉分远比不上理科。他们看到语文成绩最落后的也能考七八十分,最优秀的也就一百二三十分,相差五六十分,不大;不像理科,最高的近一百五,最低的也许五十以下,相差一百,真是悬殊。这种比较从表面看很有道理,但事实上经不起推敲,只看到了一面,没有看到另一面。因为真正称得上拉分的应该是总体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学之间的比较,看他们是否因为某一门功课的缘故而使总成绩受到了影响,这两位学生应该是具有可比性的。如果两位学生总体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也就不具备可比性,那又何必比呢?再说,我们看拉分,不应局限于个别与特殊,应着眼于整体与普遍,就全体看,在高考中,因为某一门理科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并不比因为语文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多。每年高考,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语文只考八十来分,也会有一批学生语文考到一百二十多分,之间的较为普遍的拉分是三十至四十分。而一门理科的较为普遍的拉分也就三四十分,这点大家可以通过去看前几届的毕业生的高考成绩而得到证明。
2、认为语文提高不快。
语文的“广”和“深”常令人望而生畏,以致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语文要提高比什么都难。语文的学习好比在一湖水里放盐,明明放了很多,依然尝不到咸;不像有的功课的学习,好比在一碗菜里放味精,放一点点就感觉很鲜。然而,盐放几天也许感觉不到,放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是一定可以感觉到的。语文的提高快不快,要看你确立一个怎样的时间范围。如果确定为一星期,那肯定是比不上其他功课的;如果确定为一个月或者一学期,那就绝对不比其他功课慢。
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端正了语文学习的态度,确立了语文学习的信心,下面的学习方法才能对你发挥作用。
二、积累知识
语文经过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它的广是任何一门功课都比不上的,语文的高考又涉及了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大到一篇作文小到一个标点,其间还涉及到古文现代文散文科技说明文社科类论文古诗词等的阅读水平的考核,没有一样可以轻忽,没有一样可以轻易掌握,都需要下大功夫,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的语文学习中尤其要注意平时的点滴积累。这积累的内容可分两个方面,要求每位同学准备好两个本子。
1、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高三阶段,需准备好一本基础知识的摘录本。在平时做练习时,或在听老师讲课时,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语音、词语、成语、近义词区别法、标点用法、病句识别法等都随时记录,且时常翻阅,熟记于心,这方法如能坚持半年,定可提高高考中选择题的得分。
2、写作材料的积累
高考作文在高考中占60分,是所有功课中的所有题目里占分最多的一道题。我们对这道题绝不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一定要积极采取主动,平时做个有心人。所以,要准备好一本材料摘录本,平时阅读时遇上好的例子,要做好摘录。那么,什么样的例子才是好例子呢?一般说来,例子可正可反,可以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但常被忽视的细节,但这些例子都必须是能给我们启发的,能震撼我们心灵的。它的内涵越开放越好,应“横看成岭侧成峰”,能以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做人的道理,这样,我们在写作时,碰上不同的话题却可用这相同的材料,只需在论述时,围绕这材料的和话题吻合的那一侧面展开论述便可。在积累材料时还要注意你的材料的多样性,应避免同一主题同一类型的,应尽可能地涉及不同领域,涉及古今中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要注意它的新颖、别致,尽可能做到“人无我有”。当这样的材料准备到百个左右,高考时无论它要我们写什么作文,基本上都不会无话可说,无例可举。
三、精练试题
以前曾有杂志登了这样一则信息,说有某位权威人士拿语文高考试卷在四类人中同时进行了测试,这四类人是:杂志编辑、主攻中文的大学教授、高二语文老师、高三学生。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成绩最好的是高三学生。难道真地是大学教授、杂志编辑的实际语文水平比不上高三学生?我想未必。其主要原因是高三学生正经历着题海战术,熟能生巧了,而编辑和教授们没有练过。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题海战术这方法虽有点土,却是不得不用的。否则,即使你有很高的语文水平也未必考得好,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大学教授、杂志编辑只是其中一例而已。
当然,练也不是盲目地大量地练,必须精挑细选,这方面的任务主要在我们老师,我们会挑选出一些合适的试题给我们学生做。作为学生,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多练练自己的薄弱环节,已经掌握的就不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了。
四、求同思维
想是语文的独特之处,尤其适用于思考一些语文选择题时。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模糊性的艺术,它不是那么明晰和唯一。经历过语文题海战术的人都感觉到,有太多太多的选择题你是可以得出与所谓标准答案不一样的答案的。我们暂且不要去探讨语文考试是否适合用选择题这一形式。作为老师和学生,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去适应这一题型。我认为,我们能做的是求同思维,是尽可能地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分析题目时,不要为自己的已被判为错误的答案找理由,因为你成心要找,在这样的一门模糊性知识的学科中是一定可以找到的,但这样的找到不但不能给你带来收获,也许让你损失更大,你离出题者的思路会越来越远。你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一答案会是标准答案,它是怎么得出的。只有顺着它去思维,你才能越来越靠近出题者的思维方式,才有利于你的高考。
五、坚持阅读
在高三阶段,万不可以学习紧张为理由而放弃阅读。你放弃了阅读,也就放弃了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知识大多是从阅读中获得,没了阅读,你的语文就成了一潭死水,而且是一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减少变质的死水,那结果一定是语文学习的失败,你的语文最终成了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我的建议是,我们每天起码要读半小时,读的内容也要多样,背几句古诗名句,读几篇精美散文,浏览一下报纸杂志。隔两天细细鉴赏一首诗歌,隔三天认真精读一篇古文。当这样的阅读成为习惯,何愁语文学不好?
语文在高考总成绩的750分中占了150分,它的份量很重,考生的语文得分,直接影响了考生高考的成败,那么,在高三,我们该如何学习语文呢?
一、端正态度
尽管谁都知道语文很重要,但就现实来看,真正努力学语文的同学并不多,其原因主要是缘于同学中普遍存在的二种错误认识。
1、认为语文拉分不大。
这些同学似乎很精明,常拿语文和数理化比较,认为语文的拉分远比不上理科。他们看到语文成绩最落后的也能考七八十分,最优秀的也就一百二三十分,相差五六十分,不大;不像理科,最高的近一百五,最低的也许五十以下,相差一百,真是悬殊。这种比较从表面看很有道理,但事实上经不起推敲,只看到了一面,没有看到另一面。因为真正称得上拉分的应该是总体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学之间的比较,看他们是否因为某一门功课的缘故而使总成绩受到了影响,这两位学生应该是具有可比性的。如果两位学生总体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也就不具备可比性,那又何必比呢?再说,我们看拉分,不应局限于个别与特殊,应着眼于整体与普遍,就全体看,在高考中,因为某一门理科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并不比因为语文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多。每年高考,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语文只考八十来分,也会有一批学生语文考到一百二十多分,之间的较为普遍的拉分是三十至四十分。而一门理科的较为普遍的拉分也就三四十分,这点大家可以通过去看前几届的毕业生的高考成绩而得到证明。
2、认为语文提高不快。
语文的“广”和“深”常令人望而生畏,以致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语文要提高比什么都难。语文的学习好比在一湖水里放盐,明明放了很多,依然尝不到咸;不像有的功课的学习,好比在一碗菜里放味精,放一点点就感觉很鲜。然而,盐放几天也许感觉不到,放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是一定可以感觉到的。语文的提高快不快,要看你确立一个怎样的时间范围。如果确定为一星期,那肯定是比不上其他功课的;如果确定为一个月或者一学期,那就绝对不比其他功课慢。
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端正了语文学习的态度,确立了语文学习的信心,下面的学习方法才能对你发挥作用。
二、积累知识
语文经过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它的广是任何一门功课都比不上的,语文的高考又涉及了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大到一篇作文小到一个标点,其间还涉及到古文现代文散文科技说明文社科类论文古诗词等的阅读水平的考核,没有一样可以轻忽,没有一样可以轻易掌握,都需要下大功夫,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的语文学习中尤其要注意平时的点滴积累。这积累的内容可分两个方面,要求每位同学准备好两个本子。
1、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高三阶段,需准备好一本基础知识的摘录本。在平时做练习时,或在听老师讲课时,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语音、词语、成语、近义词区别法、标点用法、病句识别法等都随时记录,且时常翻阅,熟记于心,这方法如能坚持半年,定可提高高考中选择题的得分。
2、写作材料的积累
高考作文在高考中占60分,是所有功课中的所有题目里占分最多的一道题。我们对这道题绝不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一定要积极采取主动,平时做个有心人。所以,要准备好一本材料摘录本,平时阅读时遇上好的例子,要做好摘录。那么,什么样的例子才是好例子呢?一般说来,例子可正可反,可以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但常被忽视的细节,但这些例子都必须是能给我们启发的,能震撼我们心灵的。它的内涵越开放越好,应“横看成岭侧成峰”,能以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做人的道理,这样,我们在写作时,碰上不同的话题却可用这相同的材料,只需在论述时,围绕这材料的和话题吻合的那一侧面展开论述便可。在积累材料时还要注意你的材料的多样性,应避免同一主题同一类型的,应尽可能地涉及不同领域,涉及古今中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要注意它的新颖、别致,尽可能做到“人无我有”。当这样的材料准备到百个左右,高考时无论它要我们写什么作文,基本上都不会无话可说,无例可举。
三、精练试题
以前曾有杂志登了这样一则信息,说有某位权威人士拿语文高考试卷在四类人中同时进行了测试,这四类人是:杂志编辑、主攻中文的大学教授、高二语文老师、高三学生。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成绩最好的是高三学生。难道真地是大学教授、杂志编辑的实际语文水平比不上高三学生?我想未必。其主要原因是高三学生正经历着题海战术,熟能生巧了,而编辑和教授们没有练过。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题海战术这方法虽有点土,却是不得不用的。否则,即使你有很高的语文水平也未必考得好,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大学教授、杂志编辑只是其中一例而已。
当然,练也不是盲目地大量地练,必须精挑细选,这方面的任务主要在我们老师,我们会挑选出一些合适的试题给我们学生做。作为学生,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多练练自己的薄弱环节,已经掌握的就不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了。
四、求同思维
想是语文的独特之处,尤其适用于思考一些语文选择题时。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模糊性的艺术,它不是那么明晰和唯一。经历过语文题海战术的人都感觉到,有太多太多的选择题你是可以得出与所谓标准答案不一样的答案的。我们暂且不要去探讨语文考试是否适合用选择题这一形式。作为老师和学生,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去适应这一题型。我认为,我们能做的是求同思维,是尽可能地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分析题目时,不要为自己的已被判为错误的答案找理由,因为你成心要找,在这样的一门模糊性知识的学科中是一定可以找到的,但这样的找到不但不能给你带来收获,也许让你损失更大,你离出题者的思路会越来越远。你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一答案会是标准答案,它是怎么得出的。只有顺着它去思维,你才能越来越靠近出题者的思维方式,才有利于你的高考。
五、坚持阅读
在高三阶段,万不可以学习紧张为理由而放弃阅读。你放弃了阅读,也就放弃了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知识大多是从阅读中获得,没了阅读,你的语文就成了一潭死水,而且是一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减少变质的死水,那结果一定是语文学习的失败,你的语文最终成了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我的建议是,我们每天起码要读半小时,读的内容也要多样,背几句古诗名句,读几篇精美散文,浏览一下报纸杂志。隔两天细细鉴赏一首诗歌,隔三天认真精读一篇古文。当这样的阅读成为习惯,何愁语文学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