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涯规划>招生、录取资讯>招生、录取详情

如何合理地设定目标

发布于2017年01月19日      已有945人阅读

  巴黎某著名杂志曾做过一次有奖征答:如果卢浮宫失火,而当时的条件只允许抢救一件艺术品,你会选择哪一件?

  几乎所有的答案,都围绕着“是扛走维纳斯雕像呢,还是勇救蒙娜丽莎”争论不休。而最佳答案是:选择离门最近的那一件!

  对于正在制定人生计划的你,这个故事有四点启发:

  (一)目标要小一点

  志向高远是好事,但高得够不着、远得看不见,这样的目标就只适合让你放在心里暗爽。就像维纳斯雕像固然金贵无比,可你却不是李元霸,结局只能是抱着她的大腿葬身火海。

  合理的目标,应该是你踮起脚就可以够到那种。比如每天记住十个单词、每天做十下俯卧撑。不要觉得这些微不足道,做就比不做强,做下去就会有奇迹。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会增强你的自信。当一个个小目标内化为你的习惯,那原先高不可攀的大目标,就会成为你下一个小目标。

  (二)目标要少一点

  目标多,资源和精力就会摊薄,规划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同样是十五分钟的空档,如果你的目标只有“写一部小说”,那你拿出笔电或手机就可以见缝插针地写几句。如果你的目标有写小说、学英语、街拍妹子、吃遍全城的麻辣烫、为世界和平做贡献……那你光考虑“这十五分钟我该干什么”就要花五分钟,最后可能啥都干不了。

  目标太多,等于没有目标。大多数跨界达人,也是一个阶段一个目标地去强大自己。

  不得不面对多项目标时,要有优先级的判定。就像失火的卢浮宫只允许你抢救一件艺术品那样,你也要问问自己:“如果这一年我只能做一件事,我会做什么?”

  (三)目标要明确

  很多人有自己的目标,但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可以说,不知道什么叫“明确的目标”。

  所谓“明确的目标”,至少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它必须可以变成文字。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询问应届大学生的生活目标,结果,80%的学生没目标,15%的学生只是想过这个问题,仅5%的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并写成文字。20年后追踪分析,这5%学生获得的成就,超过其他95%学生的总和。

  我常常心里酝酿一篇文字,激情澎湃得觉得写完就可以得文学奖,可从敲下第一个字符开始,就不断发现各种令人沮丧的硬伤。

  把想法变成文字的过程,你不得不遵循语法、不得不遣词造句,自然就进入了理性思考的过程。而把目标藏在心里,就像把女神藏在硬盘里,只能满足幻想。

  第二,它必须能告诉你每天该做什么。

  胸怀大志的你,或许已经书写了“明确”的目标:五年后买下山上的豪宅!而美国财务顾问协会前总裁沃克告诉你,这是典型的“模糊不清的目标”。如果你是动真格的,你必须先找出那座山,算出小屋的价值。然后,考虑通货膨胀,算出五年后这栋房子值多少钱。接着,你必须算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个月要存多少钱……

  所以,如果你还无法理直气壮地写下自己的目标,更无法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今天该怎么做才能接近目标,那你还没有走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

  (四)使用高度有效的方法

  有多少新年计划书,最后会变成草纸一张?英国前几年的一项统计是,仅22%的人能完成新年目标。如果你也属于那可耻的78%,先别急着痛骂自己薄如蕾丝的意志力,或许你只是没找对方法。

  我在《拿年终奖前离职,你才是赢家》一文,曾提到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说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拿着棉花糖忍住十五分钟不吃,他们意志力更强,所以未来会更成功。近年有科学家重做了这个实验,不同的是,他们教给孩子一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在心里唱首歌啊,去上个厕所啊。结果,有超过一半的孩子顽强地忍住了口水。这就是方法的威力。

  我一个学医的同学Y,实习时看到侯文咏的文章里提到的方法,于是依样画葫芦:他问一个优秀的师兄,实习时挨过几次骂?答说七八十次。他想,“连他都七八十次,那我至少一百次。”于是他给自己订了《用厚脸皮顶住挨骂一百次》的目标。然后做了表格,每挨骂一次,就记下时间与原因,思考哪儿出了问题。这个办法,让他有种电脑游戏积分的感觉。到一年实习结束时,他的表格只填了不到50次。

  这里的重点就在于:成败立即得到反馈。

  正如游戏的吸引力之一,在于你每次出招打掉多少血量、一个动作是否成功,都会有即时而具象的反馈。而且收到失败的反馈后,你会立即分析原因、调整战术。

  Y所做的表格,就是“反馈分析”的一种工具,让自己及时而具象地看到每天努力的结果,并通过不断检讨,改进自己的通关技巧。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