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涯规划>招生、录取资讯>招生、录取详情

志愿填报时容易走进的十大误区,可别中招了!

发布于2025年01月03日      已有647人阅读

误区一:一门心思奔名校

 

正解:“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

 

对于成绩好的考生来说,填报志愿肯定是想选心仪的名校。但只在重点院校里选择,其他志愿放弃。这种填报志愿方式就有些欠缺考虑,风险较大。不可否认,“211”、“985”和“双一流”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则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填报志愿时,不要只考虑“名校”,要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

 

误区二: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正解:高考志愿别冷落了招生章程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的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必要形式,其内容必须合法、真实、准确、表述规范。高校的招生章程经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招生政策规定进行审核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不得擅自更改。学校法定代表人应对学校招生章程及有关宣传材料的真实性负责。高校依据招生章程开展招生工作。” 因此,招生章程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既是对高校的一种约束,也为考生创造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同时,它也是考生了解学校招生政策的主要途径,尤其要注意学校的办学类型(公办还是民办等)、证书的院校名称(本校和分校区有无区别)、录取规则、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学费标准等信息,这些都是是填报志愿时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误区三:志愿之间不用拉开梯度

 

正解:遵循“冲稳保”原则拉开梯度

 

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考改革基本已全面落实就,普通类型批次实行平行志愿,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在拉开梯度这个问题上,风险有所减小,但也不是不考虑。在考虑梯度问题时,可以使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原则。“冲”填那些大概率不会被录取的院校,“稳”填大概率被录取的院校,“保”填以防万一确保不会滑档的院校。如果自己不好把握可以借助志愿填报系统,通过大数据智能帮你推荐冲稳保院校。

 

误区四: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

 

正解:“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另外一个误区是:盲目拥挤热门专业,填志愿时,考生和家长经常问“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首先,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兴趣和能力如果不是很匹配,那么在以后的就业选择和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未来理想规划,进行选择,即不盲目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误区五:只凭专业名称来选择,不关注学校实际情况、专业内涵

 

正解:相似专业了解专业内涵,相同专业区分不同院校的特色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喜欢凭着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涵不了解。实际上,即便是相同的专业,但在不同的院校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如许多高校都开设材料工程专业,但由于学校的不同,其发展方向有差异,如哈工大材料工程专业实力很强,因为它研究的材料和航天有关,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工程,则更强在金属材料上,因为其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的材料工程强在纺织材料上,因其前身是天津纺织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丝绸材料,因为它是由浙江丝绸工学院发展而来,其前身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的蚕学馆。

 

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并且对多所院校进行比较,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误区六:不服从专业调剂(认为服从专业调剂会吃亏)

 

正解: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并且避免退档

 

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专业组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不填写“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避免退档,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面临退档的风险,现在不少学校都有转专业政策,孰轻孰重,考生应该考虑清楚。

 

误区七: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正解:“投档后又被退档”是最大的风险

 

平行志愿虽然减小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仍然存在一定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投档后又被退档的风险。

 

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没有仔细看院校的招生章程,因为身体条件或单科分数不满足(例如有些院校的数学类专业要求高考数学单科分数达到一定分数以上)等原因而退档。

 

2.定位不准确的风险。

 

一种情况是院校定位太高,院校志愿投档分均高于自己的高考分,导致无法被投档;还有一种情况,院校定位过低,失去了冲更好院校的机会。

 

3.院校志愿之间没有梯度的风险。

 

院校志愿梯度要根据高考分数和志愿个数来决定,不能过小,过小会导致没有梯度,造成志愿浪费;也不能过大,过大容易浪费考生的分数,除非在这个区间没有考生适合报考的院校。

 

误区八:选择专业时,不考虑考生的兴趣和特长

 

正解: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

 

在选择高考志愿时,父母固然要考虑孩子将来的职业规划,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他的自身特性。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为将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创造条件,这才是最佳选择。

 

考生自身特性包括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征、个人能力所及、个人身体条件等4个方面。如果父母选择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就是违背了考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试想,面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完全不喜欢的专业,又如何要求他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深造。再比如,一个考生性格内向,平日少言寡语,不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如果父母选择让孩子学医,将来当医生势必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医患接触是必不可少的诊疗环节,而孩子的性格特征不适合当医生,父母没有考虑到这点。

 

误区九:填报志愿是家长的事,孩子只负责学习就行

 

正解:把志愿决定权还给孩子

 

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如果都交给父母,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略考生的兴趣、爱好,就容易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给考生造成不小的压力。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应该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高考决定着近千万考生的命运和前途。考入什么样的学校,上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是一个家庭的事情,但未来上大学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如果父母给报的专业他不喜欢,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将来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父母关心孩子的未来发展,并对志愿填报十分重视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父母毕竟阅历丰富,有社会经验,把该说的话都说到了,但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争取达成共识。

 

误区十: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以为高校录取分数线一成不变)

 

正解:高校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

 

“老师,今年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多少啊?”“我这个分数,能上你们学校吗?”……分数是考生和家长得最多的问题。在志愿填报时,通常会参考院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但这只是一个参考系数,不少考生、家长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分数和以前的录取分数线“对号进座”。

 

实际上,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此时,可以借助志愿填报系统,通过大数据算法,计算录取概率,智能帮你推荐冲稳保院校,以此作为参考比单纯看往年的录取分数更靠谱。

 

 

此外,要想避免更多误区,大家可以进入生涯课程——志愿填报课程板块,观看大量的专家课程进行学习!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