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涯规划>招生、录取资讯>招生、录取详情

选科“后悔药”?提高自我效能感才是王道

发布于2019年01月28日      已有52561人阅读

  最近,小e正在读高二的表妹小欢放假回家,许久没见到她,除了人变得清瘦了些,性格也不似以前开朗了,我问她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事?她说:高一学年结束后的选科,她选择了自己很喜欢的物理学科,一方面是源于自己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一方面考虑到选考物理学科以后可以报考大部分理科专业。可到了高二以后,她逐渐感觉自己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力不从心,成绩也越来越差。小欢找到了自己的物理老师和她聊了许久,原来高一时候学习的物理知识都是比较直观比较基础的知识,和我们生活中的现象联系的很紧密,简单而有趣。而选科后的物理学习的选考的内容,课本内容由原本单一知识结构变成了电磁学、原子物理等综合知识,考试题目也越来越复杂。小欢逐渐觉得自己对于物理学科越来越怕,可选科的结果却无法改变,只能硬着头皮学下去。

  其实,小欢的例子并不是个例,随着一些省份新高考政策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省份开始实行高中文理不分科的新规则,而选科部分也从原来的文理二选一,变成了六选三(浙江省为七选三)这种多种组合的形式,这就要求同学们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更早开始进行学业规划。然而现实的情况虽然是选择多了,但好多同学似乎在选择时欠缺全面的考虑。于是就有很多高中生在选科以后出现类似于小欢的问题:

  “我反正选物理带给我很多痛苦。”—来自脑公同学

  “理科生物理换政治,结果由于思维问题怎么都学不好,大学读理工科还要补高等物理,说多了都是泪。”--来自甜秘密同学

  “读高中最后悔的事就是选了化学。”—来自爱的罗曼死同学

  “后悔的是物理没改技术,怪的是自己不够努力。”—来自娘子汉同学

  “高一历史也还好,但是因为对生物比较感兴趣就改选了生物,结果生物成绩越来越差。”   --来自妙蛙嫂子同学

  从这些同学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他们的无奈。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对自己的定位和认知不够准确;另外一点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所学的知识也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以前学得好的学科到后面不一定会一如既往的学得好,而倘若遇到这种情况,前后的巨大反差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不自信,长久下去形成恶性循环,会对学习巨大的影响,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然而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自己选择的路不管怎样都要走完,关键是我们面对眼前的困难,如何解决。小e认为,在学习中有效的培养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尤其重要。

  所谓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所特有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和判断。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运动员经常在比赛时取得好成绩,那么他的自我效能感也会越来越高。反之,如果屡战屡败,那么就会产生挫败感和压力,惧怕比赛,甚至走向退役的边缘。而学习也是一样的,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习动机强烈,积极性高,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困生则对自己学习的能力信心不足,每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不加努力便放弃了。

  自我效能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个体、行为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中被塑造的。每个人都能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自己有意识的积极关注,提高自我效能感。

  要想知道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我们可以以个体进行自我效能判断的三个途径为突破口:

  一、主动创造自己的成就事件

  主动创造自己的成就事件在于从自己出发,主动去做一些自己有优势的事情,让自己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功,比如在自己优势的学科中取得理想成绩获得自信等。

  二、替代性经验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提高自我效能。比如,如果你发现和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在考试中取得了进步,你看到他人的成功经验时你也会确信自己可以做到。

  三、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又称作“社会关系网”,是指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积极的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梳理自身,提升自我效能。

  四、情绪监控

  焦虑表明自我效能期望较低,而兴奋表明自我效能期望较高。对于情绪的识别是判断自我效能的一个关键途径。一个具有积极情绪体验的人,永远都比一个悲观厌世的人更相信自己能做把一件事情做好。因此,培养乐观的处事态度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自我效能感。

  学习固然不是一条一览无余的通途大道,一路上有欢笑、有泪水、有困惑、有迷茫,可无论我们遭遇什么都不要失掉自信与想要探索的欲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经历困难险阻后依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