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型: 工科
- 隶属于:交通部 - 211工程
- 国家重点学科:2个
- 院士:5人
- 博士点:28个
- 硕士点:17个
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
航海学院 航海学院于1992年9月由原航海系(成立于1953年)、电子工程系(成立于1962年)和航政系(成立于1989年)合并而成。 航海学院现有航海技术、海事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为新设本科专业,自2010年开始首次招收本科生)三个本科专业。航海技术专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1953年并校时保留并进一步发展起来的重点专业,1992年被列为交通部“八五”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专业,支持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航海科学与技术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和博士点。学院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并招收国外留学生。 航海学院设有航海技术和海事管理教学系、航海英语研究中心、航海实践实验教学中心及航海技术研究所和国际海事公约研究中心。学院共有航海、船艺、货运、航海仪器、航海英语、通信、船舶安全管理、气象与地理信息和海事管理教研室以及学生办公室、学院办公室。航海实践实验教学中心下设航海、船艺、船舶货运、航海仪器、航海气象、航海计算机中心、GMDSS、航海模拟器、海事管理等实验室,既可供培养适应现代化船舶驾驶与管理的高级航海技术人才教学使用,也可供广大教师、高年级学生、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 航海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教师总数一半以上,形成了以国内外航海界知名度高、影响大、学术造诣深的教授为带头人,以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的多支学术梯队。航海学院现有教师185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61人,实验技术人员18人。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教师的不断努力下,航海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船艺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师经常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和进修,多人成为国内外学术组织的成员及国际海事组织的专家顾问。 航海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丰富。航海技术专业先后被列为交通部“八五”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专业、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海事管理专业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专业。《航海学》、《船舶操纵》等教材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其中《航海学》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船舶避碰与值班》被评为交通部优秀教材。《航海学》、《船舶值班、操纵与避碰》、《航海仪器》、《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等课程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和“高等学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等学校国际化创新型航运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和“航海类专业本科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荣获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大连海事大学特色专业及其课程体系、教材一体化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荣获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航海学教材内容与体系的改革”荣获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航海实践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学院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主要研究方向是交通系统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统、交通运输先进控制理论及技术、船舶货运技术、船舶驾驶自动化、船舶操纵及航行环境综合评价等。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交通部等众多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为我国航海科技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航海学院除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外,还承担世界海事大学大连分校的教学任务,并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标准,为国内外培训在职船长和驾驶员,进行适任证书评估、考试与培训。 航海学院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以航海技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航海学院的人才培养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努力推动大连海事大学“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进程。 轮机工程学院 轮机工程学院下设轮机系、船电系、热能与船修系以及轮机实践实验教学中心、船舶电气实践实验教学中心和金工实习基地等教学机构。拥有辽宁省船舶机电一体化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用小型燃气轮机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装备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轮机监控与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轮机科学与运用工程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级科研基地。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05人,其中专任教师136人,实验教师42人,管理人员(含指导员)27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9人,副教授51人。持有高级船员证书的教师105人,其中持有高级轮机长、轮机长证书的教师19人。学院还聘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讲座教授和客座教授20余人。船舶动力装置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船舶辅机及防污染教学团队、船舶电工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4000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400人。学院培养了大批毕业生,活跃在国内外的航运领域,成为航运领域的精英。 学院现有轮机工程(轮机管理和船机修造两个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轮机工程专业2005 年和2007年分别被评为辽宁省第一批特色专业和国家第一批特色专业,2007年成为教育部“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轮机实践实验教学中心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 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我校“航海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单位,轮机实践实验教学中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11 年轮机工程专业(轮机管理方向)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同年,轮机工程专业(船机修造方向)与大连船用推进器厂联合申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教育部批准。目前,“轮机自动化”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船舶辅机”和“轮机概论”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 年被评为辽宁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经过交通运输部“十一五”重点实验室建设和“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专业的建设规模、实验条件和研究能力已经达到国内大学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是教育部2008年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学院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等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动力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我国海上交通领域中轮机工程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重要的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其中轮机工程学科1960年开始研究生培养,1981年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被列为交通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在现代轮机管理工程、船舶动力装置与系统、轮机自动化与控制、船舶机电一体化、轮机故障诊断和预测技术、船舶污染控制技术、船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学术研究方向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纵向科技课题6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SCI、EI检索300余篇);获得省级科技和教学成果奖励10余项,国际、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 学院坚持“待生如子、待生如友、待生如栋梁”的学生工作理念,全面贯彻“智商、情商、技商、体商”培养方针,积极营造良好学风氛围,坚持半军事管理特色,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落实就业指导,近三年总体就业率达95.9% 。 学院充分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设备积极开展船员培训和船舶技术咨询服务。通过规范培训体系,强化教学管理,在继续开办海事局资格认证的培训项目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开办各种有关STCW国际公约所规定的,旨在提高各等级轮机员专业技能、法规知识水平和综合业务能力的特色项目培训班以及轮机员晋级考证、电子员(电机员)考证、油轮安全操作、轮机模拟器和机舱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班。每年承担国内外轮机长、轮机员和船员适任证书考试、评估和培训数千人次。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下设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网络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传感网技术等11个本科专业;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三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设11个本科专业教学系、2个教学实验中心及9个科学技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学院现有教师153人(含实验教师42人);现有教授50人、副教授72人、高级实验师18人,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学院目前在校的本科生3261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81名。 学院拥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交通安全与通信技术、船舶自动化工程和港航机电控制工程等三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是交通运输部和辽宁省的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被授予辽宁省信息与通信工程重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三个专业是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示范专业。 目前,学院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教育等多层次办学体系,除招收国内学生外,还招收国外留学生及进修生。 学院拥有交通领域的国家级专家、国内外知名、年富力强的专家学者,省级教学名师。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际合作、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辽宁省、大连市科研项目以及港航等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几十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科技进步奖、发明创造奖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等,为交通及其它领域的科技发展及企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近几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挑战杯”竞赛中,我院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多次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和省特等奖。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共有交通运输(外贸运输方向和港口经营与管理方向)、航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物流工程、物流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旅游管理(邮轮游艇方向)12个本科专业。其中交通运输专业为“国家级特色示范专业”建设点,物流工程专业为辽宁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下设交通运输系、物流系、国际航运管理系、经济贸易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邮轮游艇管理系、工商管理系、财务管理系等8个教学系;设有港口与航运、交通运输经济、国际航运人力资源、交通规划、世界经济、旅游科学、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战略管理和系统规划、电子商务等研究所;设有物流系统工程、交通运输信息、营销策划、中小企业发展、创业管理、海洋开发与管理等研究中心,以及信息管理与系统研发中心。 目前学院有在校生4000余人,专任教师130余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50余人。 学院拥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交通工程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交通工程、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工业工程等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等3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1个辽宁省物流航运管理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1个交通运输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下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经济与商务、电子沙盘与创业模拟、运输管理、物流管理、物流设备与技术、港口工程与管理、金融与投资模拟等诸多实验室。 学院学术气氛活跃,在国际航运、外贸运输、物流工程与管理、港口设计与规划、港口经营与管理、工商管理、经济贸易、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等领域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部委、省、市政府和大型企业的重大科研课题,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在对外合作方面,学院先后与多所国外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如英国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2+2”项目。凡是被录取为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相关专业(经济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航运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和英国卡迪夫大学(University of Cardiff)商学院“2+2”联合培养项目。参加“2+2”项目的学生学制4年,前两年在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学习,后两年到英国卡迪夫大学完成学业。毕业时学生可同时获得大连海事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以及卡迪夫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此外,学院还与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Kennesaw State University)、法国诺曼底高等商学院(Normandy Business School)、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美国曼达尔学院(Medaille College)等国外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合作领域包括合作办学、互派访问学者与留学生、合作科研等。 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目前设置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五个本科专业。拥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等三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等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四个工程硕士领域。其中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学院所属大连海事大学船机修造工程实验室为交通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交通装备先进制造与控制实验室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职工109名,专任教师81名,实验教师15名,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28人、高级工程师5人。在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78%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80%以上。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以博士生导师为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多个学术梯队。目前本科学生1100余人,统招硕士研究生140余人,博士研究生40人。另外还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百余人。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承担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交通部、辽宁省、大连市科研项目以及港航等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几十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科技进步奖、发明创造奖等,为交通科技发展及企业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学院主要科研方向包括:气动元件及系统理论与应用技术、海水液压电液控制器件与系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电产品设计制造与装配、机电系统集成与智能化、润滑理论与技术、形状记忆合金在传感、驱动及其机敏结构中的应用技术、救助与打捞技术与装备、载运工具新材料与表面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船舶新能源技术与材料研究、载运工具摩擦磨损机理及对策技术研究、海洋结构物损伤与控制技术研究、载运工具可靠性失效与检测控制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化学、类橡胶材料及应用、功能材料及应用;道路与桥梁工程新材料应用、路桥工程耐久性、桥梁工程健康监测与抗震、岩土及地质工程防灾减灾;现代计算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海事结构分析及CAE技术、力学理论及计算技术在现代交通与物流建模与分析中的应用、现代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理论与方法、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流体力学性能、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性能与安全性、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制造工艺技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监测和维修、“绿色”船舶与海洋工程等。 法学院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是于1997年由当时的市场经济法学院与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的国际海事专业合并而成。1998年取得国际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被批准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取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38所具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多学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向复合型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6人,讲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的45人,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和具有国外研修经历的24人。其中有中国海商法协会副主席1人,国际海事委员会提名委员1人,交通运输部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2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候选人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首届辽宁省中青年杰出法学专家3人。此外,学院还常年聘请外籍法学专家任教。 目前学院拥有本科生、硕士生、专业学位生、博士生完整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特别是海商法学科,其教学体系之完备、学科方向之全面,学术成果之丰厚,在全国法学院校和科研单位中均名列前茅。法学专业为辽宁省示范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际法学、民商法学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国际海事法律研究中心为辽宁省唯一的法学类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海商法和国际贸易法为辽宁省精品课,民商法学科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目前在校本科生809人,硕士研究生431人,博士生138人(包括外国留学生)。 学院重视理论与实务的结合,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立法实践,曾主持、参与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等多部法律;曾多次作为中方代表团成员参与国际海事立法;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司法部和交通运输部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目前正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物权法与合同法的制度协调与规则契合”、“ 我国港口防治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对策研究”、“ 我国海洋渔业保险制度与渔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岛屿争端解决中的国际法问题研究”、“ 英国乡绅史研究—身份、财富、权力与文化的历史变迁”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国有大型企业科技咨询项目50余项。先后出版了《新编海商法学》、《船舶碰撞法》、《合同法总论》、《国际私法导论》、《海商法》、《海事法》等多部法律著作及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研究生推荐教材,获得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奖励。 学院注重加强国际间的教学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纽约大学国际管理学院、俄罗斯远东大学经济学院、英国斯旺西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杜兰大学、韩国韩南大学、韩国海洋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法学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香港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关系。 法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法学楼设有设施完备的教师办公室、硕士研究生教学室、博士研究生教学室、研究室、大小会议室、职工活动室和藏书5万余册、学术期刊100余种的资料室。学院还主办《中国海商法研究》、《大连海事大学法律论坛》等刊物。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已成为学科方向齐全、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法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环境科学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环境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海洋化学硕士学位和生物物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工程、海洋科学和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三个本科专业。目前,学院拥有国家“211工程”和交通运输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辽宁省环境科学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实验室1个,拥有环境影响评价和海域使用论证等资质。 学院设有3个教学系、1个教学实验中心和一个专业实验中心。学院现有41名专任教师,其中37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系海外归国人员。专任教师中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17人。另聘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的兼职教授13人,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以教授为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多个学术梯队和博士、硕士、本科教育等多层次办学体系,除招收国内学生外,还招收国外留学生进修生。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433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74人。 学院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1个以及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物物理二级学科3个,科研研究所5个,一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攻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船舶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海洋污染与监测分析、海洋环境管理与规划,以及环境系统生物学等学术方向。学院有多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同国外院校具有广泛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学院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成果卓著。近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计划“973”和“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市重点科技项目等,获得多项成果奖励。综合水平居于国内同类专业的先进行列。 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成立于2012年,其前身为2000年成立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最早可追溯到大连海事运学院社科系。 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设有公共管理系、社会学系、政治学系、哲学系、中文系、心理教育研究中心、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国防教育研究中心和博雅教育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4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人,讲师9人,另有兼职教授10余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5人,在读博士1人。学院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目前在校本科生500余名,硕士研究生60余名。近年来,学院教师完成和承担国家、省、部、市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与社会科学项目、交通部软科学项目等10余项。公开出版各类学术著作和教材3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设有行政管理(港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工作(航海社工)和政治学与行政学(交通政务)3个本科专业以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行政管理专业(港航)旨在培养具备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素养较强实践工作能力、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重点培育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公共机构,特别是交通港航系统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海航社工)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实践社会工作能力,尤其具备海上、海港、涉海社区等海事方面的社工介入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交通政务)紧密依托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特色,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哲学专业(决策与创意)在提升学生理论水平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尤为注重提升的学生应用写作能力。 学院各个本科专业均实行导师制,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导师,随时为学生提供学习等方面的指导,学生也可与研究生一起协助导师进行科研工作,从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承担着学校人文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专门设立博雅教育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社团数量多,学生积极活跃,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表现突出。尤其,通过多种多样形式活动的展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从1983年开始招生至今,为交通运通部所属各大港航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人才,学院毕业生受到了港航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并有一批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和国家公务员。据调查统计,有近一半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仅四、五年的时间,就担任了实职领导职务,有的毕业生还担任了大型企业总经理的专职秘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学院已成为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学位点齐全的办学机构。 外国语学院 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大连海运学院科技外语部。1997年成立大连海事大学外语系,2005年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自1953年大连海运学院并校以来,有一批归国知识分子,从事外交工作的人员和学识渊博的英语教师来院执教。涌现出如杨美楣,孔庆炎,刘洪章,朱铠等一批知名的语言教学研究专家,主编《基础英语》教材,在全国普遍使用, 是公认的第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代表,使我院外语教学在国内理工科院校中享有很高的声誉。1985年获批“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批“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英语翻译硕士”和“日语翻译硕士” 专业学位授权点。2008年“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硕士点成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是国内最早开展语料库语言学和计量语言学研究的为数不多的机构之一。2010年英语专业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大学英语研究基地”是辽宁省首批和唯一的外语教育规划重点研究基地。 外国语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大学英语第一、二教学部、航海类专业英语第一、二教学部、公共研究生外语教学部、西语教学部、外国专家教师教学组、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部、语言教学中心、外语培训中心。另有全球化与外语教学研究中心、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日语教学研究所等校级研究机构。拥有19个多媒体教室、14个语音室、1个图书资料室和1个音像资料室。配备最先进语言教学设备,可接收外台电视节目,并设有自己的调频台。拥有丰富的专业图书、期刊杂志和音像资料。 外国语学院现有教师及教辅人员128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58人,讲师33人,助教12人,其中4人获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10余人获国内著名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在读博士研究生10人。另外常年聘有外籍教师20余人。此外,还聘请冯志伟、戴炜栋、陈国华、王宏印、朱永生、孙玉华等著名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家为客座教授。1998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2005年开始招收日语专业本科生。学院现有在籍研究生200人,本科生524人。外国语学院还承担全校大学外语、世界海事大学硕士班的英语、国家BFT、海事英语、商务英语等教学与培训工作。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以来,学院在外语类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国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编写教材、教辅资料近100部,译著8部,出版专著12部(其中3部在国外出版社出版);承担校级以上科研、教研课题5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省部级奖项4项。先后聘请了语言学、文学、翻译等领域知名学者30余人前来讲学。曾成功主办“IMEC海事英语国际会议”等高水平国际会议。同时在教学研究等方面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的高校开展多种途径的国际合作。 外国语学院将人才培养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是教育部第一批大学英语教改试点学校。特别重视航海类专业的外语教学,按照STCW公约的要求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以适应航运业作为最国际化的行业的语言方面的需要。外语专业教学依托航运背景,坚持理工科外语专业教学的优势和特色。以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为主导,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航运、计算机、外贸知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国际通用人才。研究生教育注重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培养严谨的研究方法外语实践能力,造就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独立研究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级外语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教育、编辑、翻译、外事、外贸等领域的工作,同时具备外语专业及相关学科领域深造的能力。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外国语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平台,抓好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重点发展语料库语言学、计量语言学和海事英语、翻译补偿、法律翻译和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研究,形成学科优势,提升我院在外语界的地位和影响,为我国外语教学和科研做出应有贡献。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研究方向包括海事英语、语料库语言学、英语语言学理论与教学、商务英语、计算机辅助翻译、日语语言学理论与教学、俄语语言理论与教学等;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包括翻译方向、英美文学方向。英语翻译硕士点研究方向包括海事翻译、机助翻译和商务翻译方向。日语翻译硕士点研究方向包括科技翻译、商务翻译和文学翻译方向。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博士点和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六个二级硕士点。 学院的教学科研机构现有原理教研室、概论教研室、纲要教研室、基础教研室、综合教研室,以及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行政人员2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或双学士学位,其中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16人。我院教师队伍中还涌现了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先进典型贾凤姿老师,先后荣获国家教育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奖”等多项奖励 ,并被评为辽宁省教学名师。 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研究生38名。近两年学院教师完成和承担国家、省、部、市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公开出版各类学术著作和教材8部,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数学系 数学系下设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本科专业。 数学系拥有数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学建模实验室,运筹与控制实验室,应用数学研究所。数学系师资力量雄厚,全系有47名专任教师,其中正教授9名,副教授23名,讲师15名;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硕士学位21人;有7人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有1人获“辽宁省教学名师”奖,1人获大连市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数学系现有在校本科生238人,研究生46人。 数学系已获得审批通过增列数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现有五个主要二级学科: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数学,其中应用数学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数学系学科建设以数学及其在信息和管理科学中的应用为主,教师的研究方向涵盖了数学、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等多个领域。数学系科研力量比较雄厚,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6项,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2项。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期刊物上的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奖20余项,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有一门课程获“辽宁省精品课”称号。组织我校学生参加了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数学竞赛,分别有11个队获得全国一等奖,37个队获得全国二等奖,11人获得全国一等奖,30人获得全国二等奖。 物理系 物理系现有物理学一级硕士授权点一个,下设五个二级学科方向分别为: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理论物理、光学。一个本科专业即应用物理专业学士学位授权点。设有环境工程研究所,光电子技术研究所,计算物理研究所,一个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两个省重点实验室即高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高等学校强电离放电单分子工程实验室。 物理系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其中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7人。在45名教职员工中有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其中有14人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70%。1人荣获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入选国家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辽宁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为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百层次人才,1人获光华工程科技奖,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全国五一巾帼奖, 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奖,1人获大连市 “青年科技奖”, 1人获辽宁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人获交通部“吴福-振华”交通教育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奖”,1人获交通部“东方优秀教师奖”,1人获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现有一个辽宁省创新团队。2010年物理系获得辽宁省巾帼文明岗。 物理系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成果卓著。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累计4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前期研究专项3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2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13项;获得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政府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专项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授权国际发明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实审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2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近五年来,科研人员和教师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发表论文被SCI、EI、ISTP三大国际检索机构收录二百余篇次,每年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50余篇,出版专著4部、教材7部。 物理系与波兰科学院、加拿大McMaster大学、韩国明知大学展开深入的合作研究,“甲烷等离子体重整制氢研究”已被列为中国与波兰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羟基自由基杀灭船舶压载水外来入侵生物的研究”已被我国国家科技部和韩国国家科技部列为国际合作项目。
|
重点实验室 |
大连海事大学概况 大连海事大学(原大连海运学院)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 大连海事大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解放前,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历尽艰辛,几度中断。解放以后,高等航海教育得以迅速发展。1953年,由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时为我国惟一的高等航海学府。1960年,大连海运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1985年,世界海事大学在学校设立分校;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7年,被国家批准进行“211工程”重点建设;1998年,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港务监督局和挪威船级社(DNV)的认证,成为我国第一所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DNV三个认证规则证书的大学;2004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检查,并获得优秀;2006年,交通部、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就支持加快大连海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达成了共建协议。通过不断地建设和发展,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已居于世界同类院校的前列。 大连海事大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国内外所享有的声誉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93年,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词“坚定、严谨、勤奋、开拓,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2009年,学校成功举办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大连海事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李长春、张德江、刘延东、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学校致信或题词祝贺,刘延东、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视察了学校。 大连海事大学位于中国北方海滨名城大连市西南部。学校占地面积13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7.3万平方米。学校拥有设施和功能齐全的航海类专业教学实验楼群、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水上求生训练馆、教学港池、图书馆、游泳馆、天象馆等;拥有航海模拟实验室、轮机模拟实验室等90余个教学科研实验室,拥有1艘远洋教学实习船。 大连海事大学设有航海学院、轮机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系、物理系、体育工作部、交通运输高级研修学院、专业学位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航运发展研究院(航海教育研究所)等19个教学科研机构,设有51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25000余人,同时招收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并校50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万余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运事业的骨干力量。 学校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 (MPA)、法律硕士(J.M)、翻译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14个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连海事大学拥有一支整体素质好、层次结构较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286名,全职博士生导师122名,聘任二级教授34 名,三级教授66名,并涌现了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海上交通工程、航海信息工程、船舶智能化、船舶动力系统及节能技术、船机修造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保护、海事法规体系等领域,集中了一批专业理论深厚、科研能力较强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学校还聘请共享院士 6名、“长江学者”3名、讲座教授68名、客座教授384名,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实质性工作与交流,使大连海事大学师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各学科前沿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 大连海事大学十分注重对外交往和校际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埃及、越南、斯里兰卡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国际著名院校、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学者和留学生、合作科研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实质性联系,合作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宽。 2005年3月学校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培养的“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班”首次招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国际合作办学层次。学校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建立了我校校区,并于2007年在斯里兰卡开始招生,实现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首次输出。学校还与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全球海事培训协会(GlobalMET)、国际航海教师联合会 (IMLA)、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国际航运协会(ISF)、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英国劳氏船级社(Lloyd’s Register)以及马士基(MAERSK)、日本邮船 (NYK)等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学校还积极开展教育创新,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引进教育资源。 新百年、新海大、新征程、新贡献,大连海事大学在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和省市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新目标,践行“学汇百川,德济四海”的校训,传承“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海大精神,坚持“尚德、励志、感恩、济世”的育人主线,弘扬“同舟共济,艰苦卓绝,科学航海,爱国为根”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承载使命,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并向着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努力奋斗! |
重点学科 |
大连海事大学概况 大连海事大学(原大连海运学院)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 大连海事大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解放前,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历尽艰辛,几度中断。解放以后,高等航海教育得以迅速发展。1953年,由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时为我国惟一的高等航海学府。1960年,大连海运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1985年,世界海事大学在学校设立分校;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7年,被国家批准进行“211工程”重点建设;1998年,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港务监督局和挪威船级社(DNV)的认证,成为我国第一所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DNV三个认证规则证书的大学;2004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检查,并获得优秀;2006年,交通部、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就支持加快大连海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达成了共建协议。通过不断地建设和发展,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已居于世界同类院校的前列。 大连海事大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国内外所享有的声誉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93年,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词“坚定、严谨、勤奋、开拓,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2009年,学校成功举办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大连海事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李长春、张德江、刘延东、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学校致信或题词祝贺,刘延东、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视察了学校。 大连海事大学位于中国北方海滨名城大连市西南部。学校占地面积13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7.3万平方米。学校拥有设施和功能齐全的航海类专业教学实验楼群、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水上求生训练馆、教学港池、图书馆、游泳馆、天象馆等;拥有航海模拟实验室、轮机模拟实验室等90余个教学科研实验室,拥有1艘远洋教学实习船。 大连海事大学设有航海学院、轮机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系、物理系、体育工作部、交通运输高级研修学院、专业学位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航运发展研究院(航海教育研究所)等19个教学科研机构,设有51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25000余人,同时招收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并校50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万余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运事业的骨干力量。 学校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 (MPA)、法律硕士(J.M)、翻译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14个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连海事大学拥有一支整体素质好、层次结构较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286名,全职博士生导师122名,聘任二级教授34 名,三级教授66名,并涌现了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海上交通工程、航海信息工程、船舶智能化、船舶动力系统及节能技术、船机修造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保护、海事法规体系等领域,集中了一批专业理论深厚、科研能力较强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学校还聘请共享院士 6名、“长江学者”3名、讲座教授68名、客座教授384名,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实质性工作与交流,使大连海事大学师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各学科前沿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 大连海事大学十分注重对外交往和校际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埃及、越南、斯里兰卡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国际著名院校、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学者和留学生、合作科研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实质性联系,合作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宽。 2005年3月学校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培养的“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班”首次招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国际合作办学层次。学校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建立了我校校区,并于2007年在斯里兰卡开始招生,实现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首次输出。学校还与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全球海事培训协会(GlobalMET)、国际航海教师联合会 (IMLA)、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国际航运协会(ISF)、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英国劳氏船级社(Lloyd’s Register)以及马士基(MAERSK)、日本邮船 (NYK)等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学校还积极开展教育创新,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引进教育资源。 新百年、新海大、新征程、新贡献,大连海事大学在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和省市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新目标,践行“学汇百川,德济四海”的校训,传承“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海大精神,坚持“尚德、励志、感恩、济世”的育人主线,弘扬“同舟共济,艰苦卓绝,科学航海,爱国为根”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承载使命,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并向着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努力奋斗! |
可授予的学位 |
大连海事大学概况 大连海事大学(原大连海运学院)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 大连海事大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解放前,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历尽艰辛,几度中断。解放以后,高等航海教育得以迅速发展。1953年,由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时为我国惟一的高等航海学府。1960年,大连海运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1985年,世界海事大学在学校设立分校;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7年,被国家批准进行“211工程”重点建设;1998年,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港务监督局和挪威船级社(DNV)的认证,成为我国第一所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DNV三个认证规则证书的大学;2004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检查,并获得优秀;2006年,交通部、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就支持加快大连海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达成了共建协议。通过不断地建设和发展,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已居于世界同类院校的前列。 大连海事大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国内外所享有的声誉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93年,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词“坚定、严谨、勤奋、开拓,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2009年,学校成功举办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大连海事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李长春、张德江、刘延东、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学校致信或题词祝贺,刘延东、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视察了学校。 大连海事大学位于中国北方海滨名城大连市西南部。学校占地面积13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7.3万平方米。学校拥有设施和功能齐全的航海类专业教学实验楼群、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水上求生训练馆、教学港池、图书馆、游泳馆、天象馆等;拥有航海模拟实验室、轮机模拟实验室等90余个教学科研实验室,拥有1艘远洋教学实习船。 大连海事大学设有航海学院、轮机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系、物理系、体育工作部、交通运输高级研修学院、专业学位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航运发展研究院(航海教育研究所)等19个教学科研机构,设有51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25000余人,同时招收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并校50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万余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运事业的骨干力量。 学校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 (MPA)、法律硕士(J.M)、翻译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14个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连海事大学拥有一支整体素质好、层次结构较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286名,全职博士生导师122名,聘任二级教授34 名,三级教授66名,并涌现了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海上交通工程、航海信息工程、船舶智能化、船舶动力系统及节能技术、船机修造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保护、海事法规体系等领域,集中了一批专业理论深厚、科研能力较强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学校还聘请共享院士 6名、“长江学者”3名、讲座教授68名、客座教授384名,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实质性工作与交流,使大连海事大学师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各学科前沿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 大连海事大学十分注重对外交往和校际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埃及、越南、斯里兰卡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国际著名院校、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学者和留学生、合作科研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实质性联系,合作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宽。 2005年3月学校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培养的“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班”首次招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国际合作办学层次。学校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建立了我校校区,并于2007年在斯里兰卡开始招生,实现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首次输出。学校还与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全球海事培训协会(GlobalMET)、国际航海教师联合会 (IMLA)、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国际航运协会(ISF)、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英国劳氏船级社(Lloyd’s Register)以及马士基(MAERSK)、日本邮船 (NYK)等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学校还积极开展教育创新,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引进教育资源。 新百年、新海大、新征程、新贡献,大连海事大学在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和省市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新目标,践行“学汇百川,德济四海”的校训,传承“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海大精神,坚持“尚德、励志、感恩、济世”的育人主线,弘扬“同舟共济,艰苦卓绝,科学航海,爱国为根”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承载使命,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并向着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努力奋斗! |
师资力量 |
大连海事大学概况 大连海事大学(原大连海运学院)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 大连海事大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解放前,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历尽艰辛,几度中断。解放以后,高等航海教育得以迅速发展。1953年,由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时为我国惟一的高等航海学府。1960年,大连海运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1985年,世界海事大学在学校设立分校;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7年,被国家批准进行“211工程”重点建设;1998年,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港务监督局和挪威船级社(DNV)的认证,成为我国第一所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DNV三个认证规则证书的大学;2004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检查,并获得优秀;2006年,交通部、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就支持加快大连海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达成了共建协议。通过不断地建设和发展,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已居于世界同类院校的前列。 大连海事大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国内外所享有的声誉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93年,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词“坚定、严谨、勤奋、开拓,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2009年,学校成功举办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大连海事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李长春、张德江、刘延东、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学校致信或题词祝贺,刘延东、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视察了学校。 大连海事大学位于中国北方海滨名城大连市西南部。学校占地面积13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7.3万平方米。学校拥有设施和功能齐全的航海类专业教学实验楼群、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水上求生训练馆、教学港池、图书馆、游泳馆、天象馆等;拥有航海模拟实验室、轮机模拟实验室等90余个教学科研实验室,拥有1艘远洋教学实习船。 大连海事大学设有航海学院、轮机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系、物理系、体育工作部、交通运输高级研修学院、专业学位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航运发展研究院(航海教育研究所)等19个教学科研机构,设有51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25000余人,同时招收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并校50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万余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运事业的骨干力量。 学校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 (MPA)、法律硕士(J.M)、翻译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14个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连海事大学拥有一支整体素质好、层次结构较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286名,全职博士生导师122名,聘任二级教授34 名,三级教授66名,并涌现了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海上交通工程、航海信息工程、船舶智能化、船舶动力系统及节能技术、船机修造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保护、海事法规体系等领域,集中了一批专业理论深厚、科研能力较强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学校还聘请共享院士 6名、“长江学者”3名、讲座教授68名、客座教授384名,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实质性工作与交流,使大连海事大学师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各学科前沿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 大连海事大学十分注重对外交往和校际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埃及、越南、斯里兰卡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国际著名院校、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学者和留学生、合作科研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实质性联系,合作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宽。 2005年3月学校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培养的“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班”首次招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国际合作办学层次。学校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建立了我校校区,并于2007年在斯里兰卡开始招生,实现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首次输出。学校还与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全球海事培训协会(GlobalMET)、国际航海教师联合会 (IMLA)、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国际航运协会(ISF)、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英国劳氏船级社(Lloyd’s Register)以及马士基(MAERSK)、日本邮船 (NYK)等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学校还积极开展教育创新,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引进教育资源。 新百年、新海大、新征程、新贡献,大连海事大学在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和省市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新目标,践行“学汇百川,德济四海”的校训,传承“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海大精神,坚持“尚德、励志、感恩、济世”的育人主线,弘扬“同舟共济,艰苦卓绝,科学航海,爱国为根”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承载使命,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并向着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努力奋斗! |
学生人数 |
大连海事大学概况 大连海事大学(原大连海运学院)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 大连海事大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解放前,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历尽艰辛,几度中断。解放以后,高等航海教育得以迅速发展。1953年,由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时为我国惟一的高等航海学府。1960年,大连海运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1985年,世界海事大学在学校设立分校;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7年,被国家批准进行“211工程”重点建设;1998年,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港务监督局和挪威船级社(DNV)的认证,成为我国第一所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DNV三个认证规则证书的大学;2004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检查,并获得优秀;2006年,交通部、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就支持加快大连海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达成了共建协议。通过不断地建设和发展,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已居于世界同类院校的前列。 大连海事大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国内外所享有的声誉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93年,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词“坚定、严谨、勤奋、开拓,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2009年,学校成功举办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大连海事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李长春、张德江、刘延东、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学校致信或题词祝贺,刘延东、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视察了学校。 大连海事大学位于中国北方海滨名城大连市西南部。学校占地面积13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7.3万平方米。学校拥有设施和功能齐全的航海类专业教学实验楼群、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水上求生训练馆、教学港池、图书馆、游泳馆、天象馆等;拥有航海模拟实验室、轮机模拟实验室等90余个教学科研实验室,拥有1艘远洋教学实习船。 大连海事大学设有航海学院、轮机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系、物理系、体育工作部、交通运输高级研修学院、专业学位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航运发展研究院(航海教育研究所)等19个教学科研机构,设有51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25000余人,同时招收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并校50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万余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运事业的骨干力量。 学校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 (MPA)、法律硕士(J.M)、翻译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14个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连海事大学拥有一支整体素质好、层次结构较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286名,全职博士生导师122名,聘任二级教授34 名,三级教授66名,并涌现了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海上交通工程、航海信息工程、船舶智能化、船舶动力系统及节能技术、船机修造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保护、海事法规体系等领域,集中了一批专业理论深厚、科研能力较强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学校还聘请共享院士 6名、“长江学者”3名、讲座教授68名、客座教授384名,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实质性工作与交流,使大连海事大学师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各学科前沿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 大连海事大学十分注重对外交往和校际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埃及、越南、斯里兰卡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国际著名院校、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学者和留学生、合作科研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实质性联系,合作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宽。 2005年3月学校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培养的“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班”首次招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国际合作办学层次。学校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建立了我校校区,并于2007年在斯里兰卡开始招生,实现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首次输出。学校还与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全球海事培训协会(GlobalMET)、国际航海教师联合会 (IMLA)、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国际航运协会(ISF)、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英国劳氏船级社(Lloyd’s Register)以及马士基(MAERSK)、日本邮船 (NYK)等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学校还积极开展教育创新,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引进教育资源。 新百年、新海大、新征程、新贡献,大连海事大学在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和省市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新目标,践行“学汇百川,德济四海”的校训,传承“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海大精神,坚持“尚德、励志、感恩、济世”的育人主线,弘扬“同舟共济,艰苦卓绝,科学航海,爱国为根”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承载使命,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并向着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努力奋斗! |